社区 > 三原> 徒步逛三原

徒步逛三原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徒步逛三原

2024-08-01 00:00:58 558
【温馨】谢谢你的回忆

        三原县,位于咸阳市东部,东与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和渭南市富平县相连,南与西安市高陵区接壤,西邻泾阳县、淳化县,北靠铜川市新区、耀州区。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已有1560多年建城历史,为古京畿之地,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县城内城隍庙、古龙桥、文峰木塔等历史人文景观保存完好,红色革命遗迹遍布广泛,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为陕西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腹地和省会西安的北大门。

三原站
       三原站是咸铜铁路上,一座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三等站,建于1940年。

于右任纪念馆
        于右任纪念馆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被省市县宣传部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馆藏文物三百余件套,主要有图片、书法、手札等。重要藏品有于右任遗物折扇、竹纸镇、“农专”砖和《李仪祉全集序》手稿、蒋经国赣州“功德碑”文书丹稿及珍贵墨品20多件,还有台湾故宫博物院赠古字画10幅。

于右任书法博物馆

于右任先生爱国事迹展厅
       《于右任爱国事迹》展出于右任投身辛亥革命、统领陕西靖国军、支持国共合作坚持抗日、主持和平统一等爱国活动。

前言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标准草书**》等。

诗仙草圣

出身寒微 少年俊杰

投身革命 护国护法

护持文化 艺苑大师

爱国爱民 两袖清风

眷怀大陆 期盼统一

炎黄子孙 深切怀念

于右任年表

于右任先生手书“农专”砖

于先生用笔墨纸砚等

于右任先生墨品展厅
      《于右任墨品》,陈列于右任一生的珍贵书品,手稿,信札及海峡两岸政要,名流的题辞。

前言

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先生铜像

作品

作品

作品

作品

于右任先生护国碑

碑刻

碑刻

右任书法广场

全民阅读广场

一行笔驚天地

三原名人书法墙

前言

于右任像

于右任先生

右任书法广场

清河公园

临履桥

清河

三原县清河湿地公园简介

清河湿地公园
        清河湿地公园全长2.3km,包含休闲活动、历史文化、环境教育、自然生态、曲艺休闲、服务广场六大景观分区,充分展现了三原县清河两岸的自然生态美,是一个自然生态与都市休闲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民生惠普相结合的综合国家湿地公园。如今这里水清岸绿美景如画,已成为县城群众亲水、亲绿、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理想去处。

宏道书院遗址
       宏道书院,又名弘道书院,位于三原县城关镇北城西社巷,始建于明代弘治初年。宏道书院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6米,南北宽115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院内现存1937年建省立三原工业职业学校教学楼1栋,碑刻8通。宏道书院东侧北城中学内距隔墙50米处,有砖砌烟囱1个。宏道书院承古而拓今、传文而育人,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宏道”精神的优秀学子,如近代**先驱于右任、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的李仪祉、中国新闻界的泰斗张季鸾以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吴宓等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经济、文化、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宏道书院

永清门
        明清时期,三原县城北边的清河北岸,有一座雄伟的城池屹立于,其就是北城,它的南城门就是永清门。 

龙桥古镇

新龙桥

龙桥
       古龙桥,又名“崇仁桥”,传桥下有龙潭,故名,位于三原县城北清河上。系明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破土兴建,历时12年竣工。桥身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间孔大两边孔小。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建筑全部用石钩铁钳,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桥上两边石栏杆上雕刻有二十四孝图等。古龙桥宏伟壮观,坚固异常,虽久经劫难,现仍巍然屹立。《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赞美诗句。古龙桥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古桥之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其旁建成了雄伟的新龙桥,两桥并架,一古一今,遥相呼应,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使命,共同造福清河两岸居民。

古龙桥

清河

清河湿地公园

古龙桥

学古书院遗址
      学古书院位于三原城西。由元朝邑绅李子敬与弟子懋靭捐钱5万缗创建。筑书室,名“学古”。延泾阳程瑁讲学其中,远近从游者百余人。人称“悦古先生”,以“启迪渐有成序”,曾受朝廷表彰。国子监祭酒萧**为之记。至正十八年(1358)废。明永乐中,邑民张秉等即其地建三官庙。弘治元年(1488)西安知府徐政重建为书院。嘉靖四十年(1561)以地震倾圮。四十六年,县丞张九功重修。按察使乔世宁撰碑。万历四十七年(1619),巡按傅振商重修,题其堂为“传心”,榜其门为“学古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督学王公捐俸重修,延贡生袁仁林、举人孙硕肤相继课士。后岁久复圮。乾隆十四年(1749),邑监生门子超妻张氏捐资重修并建斋舍10楹于讲堂左右。嘉庆四年(1799)邑人刘锡爵重修。道光初院长李僎商于督学张岳松,以书院为陕甘两省士子肄业之所,以宏道书院旧址重建,仍名“学古”。同治七年(1868),又建藏书阁及立雪亭,并赠书700余卷。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学古书院遗址

于右任故居民治中学

于右任故居简介
       于右任故居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5号,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于右任十六岁时,其父于新三用多年积蓄购置此居,作为于右任攻读诗书,精研古今之地。当时父亲向儿喜曰:“吾屋虽漏,放声读书较自由也”。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于右任故居,原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现仅恢复了700多平方米,内有两个院落。西院是于养母房太夫人居住的厢房,青砖瓦舍,古朴雅致,现开设了两个展厅,于右任生平事迹展和当代名人字画展。北院是先生居住过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子。于先生到台湾后,在他的回忆录《我的青年时期》一书中,开篇引用了他1937年的一首诗:“堂后枯槐更着花,堂前风静树荫斜。三间老屋今犹昔,愧对流亡说破家”。六百多年的古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三间老屋内简陋的陈设,不由使人肃然起敬,叹服先生廉洁奉公之精神!故居虽没有华丽高大的建筑,却能让人感觉出一种古朴凝重,体会到一位伟大**革命先驱“天下为公”的博大襟怀。它是一处弘扬廉政建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书千字文

于右任故居

民治小学校

三原城隍庙明代建筑群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敕修建三原城隍庙,现存庙内的大明浩命碑称“三原城隍,聪明正直,圣不可知”,敕封三原城隍庙为“鉴察司民城隍显祐伯”。经明成化、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前后历时500余年方成现规模。
        三原城隍庙以均衡对称的正统方式把楼、殿、廊、庑(wo)亭等四十多个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全部建筑琉璃盖顶、雕梁画栋、结构严谨、肃穆壮观。有“毕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的美誉。包括照壁、木牌坊、应门、东西走廊、石牌坊、戏楼、东西庑殿、钟鼓楼、牌楼、月台、大殿和东西陪殿、明陻亭、财神殿和寝宫等。在建筑形象上,大屋顶、高台基,增加了线条上的神秘感和庄重感,又有防水防潮的功能。在建筑色彩的使用方面,多用强烈的原色,如青、白色石质的台基和栏杆,朱红色的屋身,檐下涂以青绿的冷色,屋顶的琉璃则为黄色和绿色,这些对比鲜明的色彩使整个建筑物显得富丽堂皇,灿烂夺目。它的建筑风格和形式集中体现了明代庙宇结构的特点,布局错落有致,严谨宏伟。其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中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整个建筑布局独特,结构新奇,飞檐落霞,鎏金映彩,宏伟壮观,气象森严,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智慧。整个城隍庙堪称一个雕刻艺术的殿堂。这里无处不雕,无雕不精,砖雕、石雕、木雕等样样俱全,所刻人物形神兼备,凝结着民间的智慧文化与审美创造性。三原县博物馆就设在城隍庙内,收藏和展示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余通碑石。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右任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三原城隍庙
城隍庙歌
        三原县近长安,落花天宝数千年。驰名关中白菜心,土地肥沃产粮棉。出过能人活神仙,鸿远李靖熟兵法。马理贺氏理学家,温尚书王天官,右任先生中外赞。三A景点城隍庙,地点就在东渠岸。大照壁好巍然,精磨细刻水磨砖。铁旗杆重过万,两条巨龙上边盘。迎门好像灵霄殿,一对狮子卧两边。朱红大门开两扇,两边偏门不上算。木质牌楼在中间,红漆柱子显又圆。角铃叮当听得远,八卦天顶在上边。踏着石条往前走,两边孔明出师表,岳飞真迹后世传。石牌坊修得谄,八仙过海刻上面。戏楼对面是大殿,钟鼓二楼更显眼。木牌楼修得悬,好似天宫落世间。城隍高大施护板,十八罗汉站两边。做得好,画得活,眼睛好像在动弹。琉璃瓦,兽面艳,百鸟朝凤能叫唤。出土文物东摆放,于公书法西陈列。领上亲属照个相,大饱眼福作纪念。

威灵昭应祠木牌楼
       木牌楼距应门1.50米,系城隍庙古建群的导入建筑,高12米,面阔三间,共15米,进深5.20米。4个通柱承托一明楼、二次楼,属琉璃盖顶、歌山式牌楼,出九踩,重昂斗拱,边昂以45度相交,旋子彩绘,中间由立方、花板、走马板、挂落、扁方、额方层层相套,每层均有吉祥木雕,外龙里凤,走马板上浮雕“威灵昭应祠”5字。牌楼建在长11.60米、宽4.20米、高0.20米的石台基之上。

显佑城隍庙应门(山门)
        应门是进入城隍庙古建群的第一道大门,高1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门为重檐歌山顶,二层重檐,采用旋子苏式结合彩绘。应门正面重檐下悬挂崔绍书“显佑城隍庙”木匾,门额悬挂王杰书“城隍庙”圆额。

照壁
        照壁是进入应门的第一座建筑,北距应门17米,水磨青砖壁身为“一”字形,壁高10米,宽9.50米,厚1.60米,石刻须弥座高1.50米。上端有砖雕斗拱、昂头、花砖。歇山式琉璃盖顶,四角透雕龙风。城隍庙山门前水磨砖照壁正中心用25块方砖雕刻的“鲤鱼跃龙门”,堪称三原城隍庙所有砖雕中的精品。整幅作品刻画线条粗犷、浑厚,在技法上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或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壁座浮雕“姜太公垂钓”“喜鹊闹梅”故事。一对铁旗杆立在影壁北1.60米处,旗杆高13米,杆上有铁斗、铁旗,4条铁龙缠绕杆上。

明代建筑群简介

城隍庙广场

雕塑广场

油坊道基督教堂
        坐落于三原县城关镇油坊道内的一座别具一格的基督教堂,中西合璧,气势恢弘,系陕西境内较早建立的教堂之一,亦是较为著名的教堂之一。现为三原县基督教总堂、县基督教两会会址,系基督教在陕西的发祥地之一。 东关基督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曾是原英国浸礼会(Baptist Church,the England)渭北公会和中华基督教会(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渭北区会的所在地。1988年创办陕西圣经学校时,将校址设立于此,直到1998年迁址西安。

东关油坊道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

右任故里中国书法之乡书画艺术展

天主堂

三原站

18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终南三石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终南三石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