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8 紫金山北上红河谷
时间:2021年1月28日
地点:紫金山北红河谷

南京城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紫金山,一座是幕府山。这两座山,都滨水而处,紫金山西接玄武湖,幕府山北临扬子江,阳刚的山与柔美的水相接,这是一种天然的互补,水的柔美让山能焕发出新生的活力,使其不过于刚硬而乏味,反过来,山的刚强也让水的柔美多了几分温存,让水不至于显得柔弱,可见,所谓“山水”从来都是相伴相依,决计不能分开的,因为从来山水依偎在一起的才成为“山水之间”的美,才能焕发起无酒自醉的“醉翁之意”。
2021年1月28日 紫金山
紫金山的景色,朋友说每一个季节、每一种天气,紫金山都有独特的美,比如山雨欲来之时,山体会蒸腾出白气,一种朦胧的美,再比如雪后初晴,山树枝叶会银装素裹,一种素淡的美。我都没见过,非常期待哪天都能见到。
爬紫金山的方法,我知道的不多,或从西北坡的蒋王庙,或从西边的白马公园,我就知道这两个,从东北山麓向上,今天我还真是第一次,因为“第一次”,所以有些小激动。
走在进山路上,早上丛林的烟气还没完全消散,等待太阳喷薄而出,才能扫除这夜晚残存的阴湿。不过没关系,身着衣、头戴帽、手穿套,湿气也算不了什么,跟上队友的步伐,一路往前…直到栅栏前面。

那栅栏是新立起来的,大概2m高,上面还有刺,刚开始看到栅栏,野性勃发的我居然想到要从上翻越过去,的确,我两下就上到栅栏顶上去了,但有个问题,栅栏的位置很高,顶端还有倒刺,实际上有些危险,听从建议,还是沿着栅栏寻找出口吧!
这条路把我们引到这,我们肯定不是第一个吃了闭门羹的人。鲁迅说:“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路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可以延伸来说:“这栅栏原本走不通,来过的人多了,肯定有一处通道。”只不过不容易找到。摸索不久,果然找到一处下方是深凹的地方,跟着朋友,我双腿先过,手把栅栏下沿,身体一摇,就过去了。看来,当遇到一件困难事,迂回渐进,用耐心和技巧来解决,远比直接蛮干要好,不仅不会有受伤的危险,反而还能显出几分优雅,我们不要像谢灵运那样几百人“武斗”式的爬山,我们要像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言那样“文斗”般的优雅: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不久我们来到“红河谷”,这是驴友们命名的一条山涧,山涧汇聚了山上的多条支流,因前夜下雨,今天在这里可以看到溪涧中还有些流水,水流过石头之间,发出“咕噜叮咚”的声音,在这寂静得只有偶尔几声鸟鸣的树林中,显得特别清脆。我们一早一路而来,不光是为了登峰的快感,其过程中的花草水石,也是我们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在冬天,树林里很清晰,可以看到很远,溪涧的光线充足,一切颓废沧桑的景色就摆在眼前,需要的是一双双眼睛去发现她们。我们沿着溪涧中的谷底,踩着圆溜溜的石头前进,拍了很多照片。比如上面盘亘在河谷旁的大树根,被夏天的溪流冲蚀的快要“一丝不挂”了,但是依然深挖地下,这见证的是生命的力量。

再比如上图里面的这个大开V字的弯树干,原本好像是树根,因为地下水流的冲刷,现在悬在溪涧上方,因为水汽的潮湿,上面刷了绿苔,不过看样子,非常结实。
再比如下图中五颜六色的水底,如敦煌壁画版的色调,则是岁月的痕迹。山上冲下来的矿物质,含铁的呈现红色、含钙的呈黄白色、含铜的呈绿色,颜色虽然不鲜艳,但是能达到这个程度,一定是要很长时间的。

这张图“清泉石上流”,拍的不是溪水,而是一张时间照片。时间冲蚀一切,包括天地万物,也包括你和我,这是一种不能抵抗的力量!
所以我想:既然不能抵抗,不如珍惜现在,珍惜彼此,徜徉在山林之下,流连于山水之间,陶醉于温暖相依之中,好好活在当下,不妨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继续往前,这块大石头横在溪流当中,着实霸道,上面的苔藓特别厚,可能与其位置高有关系,因为足够高,所以不会像下方的石头那样被冲刷,苔藓可以存活下来,所以也显得比较多。如果把紫金山当做一个居士,这里也就是他的前门了,想起刘禹锡写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每一个知道来这里的人,必然是有着寻找大自然之美的拳拳之心,既然是这样,他们必然就是紫金山的朋友了,来到这里,跟他亲密接触,沾染一下他的超脱之气,不算“鸿儒”,肯定也不是“白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来这里,更多的把紫金山当做朋友,而不是高不可攀的什么权威,这染发山与我们显得更亲近。

一汪清水,远处的树林倒映在水中,水中的落叶,仿佛还要长在赤裸裸的树干上,要说冬天的美,就在于这种清澈、错落里面,虽然比不上春夏的葱翠茂盛、秋天的层林尽染,但从其中的几分骨感之中,还是可以看出它所透露出那种倔强。

从杂乱破损的一地落叶,还可以想见秋天时候的样子。秋天的时候,必然是落英缤纷,而此时的叶子已经开始腐烂。虽然腐烂,却是有生机的腐烂,叶落归根,无非是在生老病死的大循环中重复这它的使命,这些叶子虽然已死去,却是来年绿荫如盖的基础养料,这种死,本质是一个更有意义的生。

就生命而言,人的一生其实较为漫长,而在树林中,生命的轮回却是一年一度的在上演着。要将枯枝烂叶转化为养料,这就是菌类的功劳,比如真菌将树叶腐化,还能转化成蘑菇,最不起眼的东西,充当这生命的“转化媒”,谁会想到?

再看这个树洞,似乎是人为的,估计是有人锯断右侧这一枝,然后可能在中心位置开始腐烂…有人说失去肢体的人,在一段时间以内还以为失去的肢体还存在,在意识中依然有着缺失的那一部分肢体。也许这整棵树也一样,它不知道已经断肢,旁边的一枝还在为其残肢提供养分,所以残肢树洞外表的皮肤还是好好的,就是烂进入的部分,它好像还把它变成了外表,如此一来,这颗残树,依然长得粗壮,这种精神让人敬佩。

继续往前,走到这里的时候,红河谷开始变得陡峭,这个支流中的石头特别多,从下面往上看,这些石头像是从山上流下的,估计事实上也是如此,可能因为山洪爆发过,将山上的石头冲下来,连续下雨之后,最好还是不要上山,一者是很多石头松动,不可以用来攀援,另外就是松动的石头如果滚落下来,还是很危险的。

冬天的山林,主角就是树干。落在枯叶的树干,有各种各样的来历,比如被人砍伐,被人水冲下来,或者是动物下来的,这种枯枝烂叶,是不可靠的。朋友说的,我的经验,都是这样,我们可以踩着它们,但是攀爬的时候绝对不要依靠它们,因为不可靠,要借力的话,一定要找粗壮活生的树枝。

大约1个多的小时,经过十八盘,我们来到中马腰,继续往西顺着龙脊而上,可以看到一些被遗弃军&事%设施,断壁残垣,说明已经很久没人在这待过了。紫金山作为南京的最高山,有着这种防护设施不足为奇,但是现代化的战&争@已经是信息战了,在这里驻&防@的必要性已经很低了,现在还山于民,实在是很正确的决定。

在龙脊,我取出之前为此次登山准备好了的东西,递给对方,然后一起在这里驻足歇息了一会,此时,山风顺着身边吹过,虽然凉,但是心里却很热,因为这一次,我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攀爬,身边有人为伴,不再是自言自语,一路上谈天说地,观天踏地,心里很激动,暖意渐渐从心头涌起...

一个人爬山,虽然可以孤傲的前行,但是总是觉得落寞,有人一起,总是一种依靠,心里也踏实很多,就像是人生路上,生来和死去孤独的自己,一定要找到一个陪伴自己走过的人一样,一个人的孤独,加上另外一个人的孤独,已经不再孤独,而是相互支撑下去的勇气,这就是这次结伴爬山给我的感觉…

因为时间的关系,下山坐索道。很早以前,头陀岭-白马公园索道就只是个悬挂着的长椅,可以称作“飞椅”,那时候坐在“飞椅”上面,脚下甚至可以直接碰到树顶的枝叶,有种“铁掌水上漂”的感觉。现在已经换成了封闭式的箱体,的确安全了,却没有以前的那种开阔感。但是,无论如何,安全总是走在舒适感前面,这一点是不能让步的。
当回到山下起点,我回头向爬上的方向拍了一张图片,这张图片里面,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山顶的天空上,此时的紫金山安详,虽然没有了上午接近时的那种俊朗,但却让人心里更安宁了,让人充满了前进的动力,我踩下油门,开车往回家的方向...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allanscyan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