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颇受“委屈”的道教名山(1)
早晨离开黄山脚下汤口镇的时候,远处的眉毛峰又将要隐入阴云当中。听说我们要离开,客栈老板派了一辆车,把我们送到新国风汽车站附近,上了一辆中客,回到了黄山北站。
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对近在咫尺的号称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另外三座山为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还是不忍放弃。更何况古称“白岳”的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的美誉,清乾隆皇帝都赞誉它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于是,我预订了黄山北站附近的一家民宿,放下行囊,然后到北站旁的旅游客运中心,乘车直奔齐云山。
我们下车后,过马路沿一条水泥路就到了游客中心。上齐云山有两种方式,一是乘索道上山到山门,空中横跨横江,俯瞰山水景色;二是徒步4.5千米上山到山门,过横江上的登封桥,沿“九里十三亭”的“霞客古道”登山,这也是当年徐霞客行走的路线。
我们选择了徒步上山的线路:齐云山游客中心-齐云小镇-登封桥-天下第一名山坊-九里十三亭-望仙楼(山门检票处)。(2023-4-3)



☆齐云阁


☆福海——地处小镇西北侧,是小镇的入口,寓意为“天门开、财源来”。


☆登封桥——位于齐云山北麓,跨横江,为徒步登齐云山的必经之地。
据说,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贤为方便居民百姓出行,力主倡议修建此桥。适逢此桥建成之日,朝廷使者驿书送达,擢升古之贤为广东按察司副使。于是,县民百姓为了感怀其德政,同时祝贺古之贤步步登高,便将此桥命名为“登封桥”。从此,该桥亦成为吉祥之地,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桥被洪水冲毁,片石不留,后黟县西递村人胡学梓独资重建。民国年间,由县民捐输大米三万斤整修。
桥八墩九孔,桥墩船形,拱孔间距14米。桥长147米,宽8米,高9.5米,两端引桥各长16米,全以青石砌成。桥面平铺条石,两边立有0.9米高的石栏杆,拱圈为半圆形固端拱。桥上昔有亭、庙,今已毁。桥南端有二柱冲天式石牌坊,上书“登封桥”。

(上图网上下载 )

☆“府正堂峻示”碑——桥北端竖有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横江——新安江、钱塘江、富春江的源头。



☆天下第一名山石坊——原牌坊毁于1973年,现牌坊为新建。牌坊正面书“天下第一名山”,背面书“齐云仙境”。


☆九里十三亭(霞客古道)——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齐云山道教鼎盛,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憩息,在长9里的登山道上(指从此地到月华街有9里路),建有13座亭阁,号称“九里十三亭”。后因游圣徐霞客曾三年间两次(公元1616、1618年)由此登临齐云山,而获“霞客古道”之名。
据记载,十三亭依次是第一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其中,现有十一亭,缺少“第一仙关亭”和“白岳亭”。



☆步云亭——九里十三亭中的第一座。齐云山,人至此身处高雾,难辨仙凡。同时,徽州学子祈求“入仕”,将这一登山行程比喻成“平步青云”,故古人在此建亭名“步云”。
步云亭楹联:
步祥云已带几分仙气,
游胜境当怀一点道心;
紫气千重生白岳,
**岚九里步青云。



☆环峰拱秀亭——坐落于峡谷之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四周秀峰环伺林木争荣,尽显幽秘之风。
环峰拱秀亭楹联:
处处白云屯,
层层青黛拭。


☆登高亭——歙县学子汪善前往齐云山求学,是年秋闱,果得高中。几年后,再游齐云山,登此亭,忆起前事,心生感激,见此亭无名,挥毫泼墨,题下“登高亭”之名。
登高亭楹联:
美景相牵难驻足,
高峰更上倍怡心;
登高不负凌云志,
处远常怀忧国心。


☆中和亭——位于半岭,人居亭中,前后山道各半,意在劝诚世人应秉持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和亭楹联:
四面晴光臻上善,
一山淑气蕴中和;
人间贵有中和气,
世道宜得孝悌心。

☆这里原来有一座庙,当年徐霞客暮色中登山,即在此庙借了灯笼后继续踏冰前行。


☆凌风亭——今亭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目前十亭中唯一座与宗教祭拜功能相结合的亭子。取名凌风,是因为无论盛夏酷暑,天气如何闷热,登山于此,便有清风徐来。
凌风亭楹联:
山怀傲骨凌风立,
水有灵心悟道来;
凌风振袂弹天籁,
悟道修真涤俗尘。



☆瞻敬亭——系木质六角重檐结构,2014年重修,原亭传为雪崖道人方琼真所建。
瞻敬亭楹联:
地辟玄风振,
人瞻紫气来;
瞻古观今行正道,
敬天尊地法真经。




☆松月亭——明朝高道朱素和,因慕摩诘居士《山居秋暝》之意境,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在此鞭石为梯,围栏建观,并于观之四周植青松百余株,观名“松月”。后人在原址建亭时取“松月”之名,意为不忘朱素和道长的玄门雅韵。
松月亭楹联:
百里松声堪洗耳,
千年月色好清心;
齐云可揽天边月,
白岳常生壑畔松。



☆海天一望亭——重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顾名思义,此亭所处位置是齐云山云海的分界。
海天一望亭楹联:
海中蓬岛无穷碧,
天际瑶池一点青;
把酒问天舒望眼,
凭栏阅海醉清风。


☆云水亭——重修于2014年,原亭为齐云山名道汪以先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修建。有感之前自身二十数载行云流水般的游方生涯,而题名“云水亭”。
云水亭楹联:
云隐青山开画境,
水流春涧奏仙音。



☆渐入仙关亭——原为明嘉靖朝高道方琼真所建,是九里十三亭中倒数第二座,前行百米,登临望仙楼便获一片仙境美景,退则前功尽弃,这恐怕才是方琼真题写“渐入仙关亭”用意所在。
渐入仙关亭楹联:
至此渐忘尘俗累,
向前更觉道心宽;
仙关尽是画中景,
脚步莫惊天上人。
渐入仙关亭前缺“仙关亭”和“白岳亭”。






☆望仙亭——也称望仙楼,是齐云山的山门,现为景区检票处。门口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
望仙楼这副楹联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据传,喜欢旅行又喜欢作诗的清帝乾隆,于公元1766年第四次下江南时,游览齐云山后,大赞,并亲笔题写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这一绝世联作。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太极(金成吉)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