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南京> 渔村·古道·土楼

渔村·古道·土楼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渔村·古道·土楼

2025-02-26 09:58:54 1567

江苏 七星楼主

2025年2月22日,“雨水”节气之后的第四天,“八九天”的第一天。

东方风来,天气渐暖,我和另外34位队友再次南下,远征皖南,参与了一个为期两天的皖南休闲游活动。

1.渔村

大江南北,名村之多,数以千计,尤以皖南古徽州为盛。

比如,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卖花渔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卖花渔村的名声长盛不衰,听得我耳朵就快起老茧了。

有人在卖花渔村种花卖花,自然有人来这里赏花买花。据说,这里的梅花闻名遐迩,冬梅春梅应有应有。

殊为可惜的是,我一直与卖花渔村缘悭一面。


春天是花的季节,是时候去卖花渔村品赏梅花了。这次有幸借着担任领队的浩荡东风,前往卖花渔村一睹真容。

卖花渔村不远,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镇境内,古徽州府的所在地——歙县县城位于卖花渔村西北大约7公里。

2025年2月22日下午16时左右,我们一行35人到达了新安江上的南源口大桥停车场。

从这里到卖花渔村,有两种方式:步行或者乘坐景交车。

雨一直下,气氛还算融洽。队友们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摩拳擦掌、斗志昂扬。

根据体能差异、时间紧迫、天雨路滑等各种主客观实际情况,队长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少数几位队友本着“宁让钱受罪,不让人受罪”的理念选择乘坐景交车往返,大多数队友选择由队长和我两位领队带领徒步入村。

安排妥帖后,大家分头行事。徒步入村的这三十几位队友中的大部人马由队长带领,小部人马由我殿后。

上午开始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小雨这时依旧没有停下来,今天铁定要雨中漫步了。队员们热情不减,大部分队友打上了雨伞,也有队友穿上了雨衣,昂首阔步地在通往目的地的盘山公路上亦步亦趋。

我们徒步的路线与景交车行驶的路线大部分是重合的,只有中间很小的一段是抄近路。上台阶、翻山头之后,我们又回到盘山公路上。

大约2.5公里之后,我们到达卖花渔村的牌坊,算是非正式进入卖花渔村景区了,从这里开始就要一直走下坡路了。

小雨这时也暂停了,没有想预想中的那样一直下,远处崇山峻岭之间的山腰上升腾了片片云海。

继续步行0.5公里后,我们到达卖花渔村景区的入口,算是正式进入卖花渔村景区了。这里也是返回时乘坐景交车的地方,我们细致入微地咨询了有关末班景交车的事宜。

前方大约1公里后,有个岔路口:继续往前走就是卖花渔村核心景点,向左走是通往瀹岭坞村的。

卖花渔村名不虚传!这里的盆景园比比皆是,让人大开眼界。盆景里种植的植物几乎清一色都是梅树,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龙形梅树,这是人为培育的结果。

春天来了,气温日高,这些梅树抓住最后的绽放机会,淡黄色或浅红色的梅花尽情绽放着。

大部分队友如愿以偿地游览了卖花渔村,不少人从百步云梯登上了观景台。这里有个闻风亭,可以俯瞰整个卖花渔村,拍照爱好者们留下了不少靓影。

下午18时左右,我们徒步的队友乘坐景交车回到南源口大桥停车场,卖花渔村考察活动结束。

整个卖花渔村活动徒步大约6公里,耗时大约2小时,累计爬升不足百米,是名副其实的观景休闲游。

那些快去快回的队友还忙里偷闲去了南源口大桥停车场附近的大梅口村。静卧在这里的一块巨石上写着:“中国传统古村落 长三角“最江南”村落”。


这个村子为什么叫“卖花渔村”呢?一听到“卖花渔村“这个名字,不少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是一个以打渔为主业、以卖花为辅业的村庄。连我起初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是先看看“村史”吧。村史一言难尽,只能长话短说。

唐朝末年,蕃镇割据,互相攻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黄巢起兵造反,政府派兵镇压,天下陷入大乱之中。屡遭兵燹、苦不堪言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四散逃亡。

为谋出路,山西洪洞县一洪姓大家族在族长建议和带领下历经千山万水,一路南逃至皖南歙县新安江南岸的一个地方。

这群洪姓难民决定在此安营扎寨,不再继续颠沛流离了。为了表示不忘根本,他们将此地命名为洪岭村。

站在高处鸟瞰,人们发现洪岭村整个村子活脱脱很像一条鱼:村头像鱼嘴,村腰如鱼肚,村脚似鱼尾。于是,人们又俗称它鱼村。

开枝散叶之后,洪姓也逐渐成为这里的第一大姓。

所谓“如鱼得水”、“鱼不离水”、“鱼水情深”,人们又将“洪”字的“水”旁加在“鱼”前,“鱼村”又变成“渔村”。

渔村地处皖南丘陵山地,不太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但是适合种植花卉。扬长避短,人们在此种花卖花,名气日响。

于是,“渔村”又变成了“卖花渔村”——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村名。

时光匆匆,卖花渔村竟有成百上年的历史了。只是,卖花渔村卖花倒是千真万确的,却不是货真价实的渔村。

从地理位置上看,卖花渔村就在新安江南岸4公里左右不远的地方。但是,村民们没有靠水吃水,以捕鱼卖鱼为业;而是靠山吃山,以种花卖花为业。那些被精心“量产”的梅树就是用来出卖的。

难怪,户外圈流传着这样的经典语录:“卖花渔村只卖花不卖鱼”。


近年来,卖花渔村收获了“歙县第一村”的美誉,引得人们纷至沓来。

有人如此描述自己游览卖花渔村的心得:“走在古朴幽静、芬芳四溢的村中道路上,望着秀山、丽水、枯藤、老树、奇花、异草浓缩与升华在大不盈尺的一盆盆盆景,如读一首首无字的诗,观赏一幅幅立体的画。步移景异,景随人迁,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沉思遐想。”

实话实说,这样优美的文字就像卖花渔村的美景一样让人拍案叫绝!

其实,依我看,倒不如用“种花也卖花、像鱼不卖鱼”来描述卖花渔村。这样不是更贴切吗?

卖花渔村活动结束后,大巴车把我们一行35人拉到事先预订好的下榻之所——瞻淇孝女农庄。

我们都觉得奇怪,怎么这个农庄的名字这么长?一番探究后得知,这个农庄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而且农庄里有一个孝女祠。

原来如此!我们终于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晚上19时左右,在这家农庄的大厅和包间里,三桌晚宴同时开席。菜品还算丰盛,可以我却没有多少胃口。

主要原因是,相比于以往的户外活动,这次活动有些休闲,体能消耗不大,是以饥饿感也不强。

瞻淇村先后入选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光辉历史。

村里不仅有入选重要“非遗”项目的特色民俗——喜戏鱼灯,而且还有大量冠以“堂”、“第”、“宅”等字眼的古建筑近100处。

晚餐后,不少队友去村里大街上欣赏鱼灯。也有队友去了农庄厨房旁的孝女祠,这里记载了一个关于孝女的凄美传说。

据我统计,村里这些古民居的主人大多姓汪,而且人才辈出。所以,我推测这家农庄的老板疑似姓汪,只是始终未经证实。

2.古道

这次活动还完成了两个古道的徒步:其一是鸦山古道西线,其二是文昌古道。

相关资料里示:鸦山古道,也称鸦山岭古道,既是徽州历史上对外贸易的必经之道,也是战时通道;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姚村乡妙泉村,开凿于满清顺治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现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鸦山古道分为东线和西线,均用块石、石板砌筑。

2023年9月9日,我曾经跟着一个户外组织去过鸦山古道东线,这次徒步的是鸦山古道西线。西线从姚村乡刘家冲村到水东镇南冲村,长约13公里。


2025年2月22日,我们到达鸦山古道西线附近贾村时已经是上午11时左右了,时间非常紧迫。因此,我们只是徒步了其中的精华段。

鸦山古道西线精华段的前半程是乡村水泥路,虽然有些曲折,但是好歹还算平坦,走起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当我们沿着溪流徒步了大约1.5公里的时候,有位走在后面的队友蓦然回首,发现她家先生不翼而飞了,没有跟上来。

打电话一问才知,她家先生买伞去了,后来跟丢了,切换到村里的另一条道路上去了,找不着北了,在村子里迷路了。

埋怨已经于事无补了,这位队友电话叮嘱她先生不要到处乱跑,呆在原地打转转等着。

为了防止这位脱队的队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殿后的领队,我得把这位失散的队友找回来。

于是,我把背包从肩膀上卸下来,吩咐这位队友也在原地待着不要擅自离开,帮我看着背包。

准备停当后,我一路小跑回去,根据定位信息去寻觅这位不知身在何处的队友。一边小跑,一边看定位,一边问人,终于在刚才路经的小桥处找到了这位队友。

这时,主力部队已经不见了踪影,应该是跟着队长先行一步了。

我和这夫妻二人组成了三人小分队,我在前面带路,他们在后面撑着伞跟着,朝着主力部队的方向急起直追。

距离徒步起点大约3公里的地方,那里树立着一块天泉庵的石碑。根据轨迹指示,我们从这里右拐上山。

这个需要翻越的山岭叫螃蟹岭,海拔百米左右,翻新不久的台阶半成品取代了原本残破不堪的道路,赫然在目。

莫非因为这里盛产螃蟹或者这里的地形看上去像个螃蟹,所以此地得名螃蟹岭?

山路两边的植物以竹为主,还有草、木。

我们三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转过四道弯后,到达了螃蟹岭的山顶。这里有一座老式建筑——天泉庵。天泉庵年久失修,也说不上香火旺盛。

过了天泉庵,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根据轨迹、观察和经验,我果断选择中间那条路。这一路都是下坡路,以石阶路为主,但是布满了败叶、青苔和乱石,天上又下着蒙蒙细雨,所以道路湿滑,我们只能像螃蟹那样横着走,以免滑倒。

大家且行且小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多久,到达此行的终点——南冲村亲心湖,与“鸦山古道西线精华段徒步先遣队”胜利会师,鸦山古道西线精华段徒步轻松结束。

鸦山古道西线精华段徒步大约6公里,耗时大约2小时。除了道路湿滑之外,说不上什么强度、难度和危险性。

亲心湖是亲心谷文化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亲心谷文化旅游度假区座落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祁梅村。可是,这里肉眼可见的烂尾景象让人们对这个度假区的未来感到渺茫,先期投入的巨资很可能会打水漂。

比鸦山古道更有趣的是文昌古道。


相传,文昌古道是清末民初由一财大气粗的“土豪”为迎娶媳妇而兴建。

据介绍,文昌古道位于歙县岔口镇、武阳乡、昌溪乡三个乡镇之间,东起岔口镇的岔口村,经过岔口镇的文山村,西至昌溪乡坝源村,分取“文山村”和“昌溪乡”的首字而得名;文昌古道全长大约6公里,宽度大约1.8米,全部由精选的青石板铺成,至今保存完好,历史久远。

文昌古道我也是久闻其名,如今总算身临其境。2025年2月23上午8:30左右,我们到达岔口村村口。

这里距离昨晚下塌的瞻淇孝女农庄,最短也有大约25公里。路窄弯多,大巴车大约7:40开动,开到这里耗时大约50分钟。

根据事前的计划,队长将队伍一分为二:不走文昌古道的少数几位队友继续乘坐大巴车前往阳产土楼,愿意走文昌古道的大部分队友在我们两人的带领徒步文昌古道。

安排已毕,各奔东西!队长和我一前一后看住队伍,开始徒步文昌古道。

为了安全,一些没有带上登山杖的队友灵机一动,就地取材,找了一些竹棍和木棍作为“防身利器”。

沿着X012县道步行大约1公里后,右拐上山,正式踏上文昌古道。这一段县道基本上与一条不知名的溪流平行,风景如画,忙里偷闲的我情不自禁地拍摄了一些风景片。

刚一上山,目光锐利的队友发现了山上的点点残雪,引得不少队友兴奋得惊呼起来。人算不如天算,没有想到这里竟然可以追到雪。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残雪更多、更厚、更硬了。不少队友忙不迭地拍照,乐此不疲。

古道上有一些高高低低的梯田。让我们想象一下吧:如果三四月份的时候造访此处,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你的视野,勤劳的蜜蜂们会成群结队地穿梭于花朵之间。

沿途经过一个小村子和多个供人歇息和躲雨的路亭。这个小村子有一些稀稀落落的土楼,引得不少好奇的队友驻足。

走了一段青石板路段后,我们切入山路。山路上雪水融化,又被众人的双脚踏成了乱泥,更加难走,以至于不少人鞋子湿了,不少人裤脚上满是泥泞。队友们不以为意,不亦乐乎,勇往直前。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这里有种林海雪原的景象,远处山外有山,层峦叠嶂,或青或黄的植物被白雪装点着。

走在山路上,可以看到两边的树上还挂着雪。有时候会听到雪从树上落下的声音,这会让猝不及防的队友们吓了一跳,误以为是哪个不明动物从斜刺里突然窜了出来。

饶是队友们十二分地小心翼翼,还是有队友不慎滑倒,结结实实而又真真切切地与大地来了个“亲密接触”。还好,这个队友自重不大,身轻如燕,跌倒后立马来了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没有大碍,丝毫不影响行走,只是屁股上沾了不少黄泥,让人看上去忍俊不禁。毕竟,户外滑倒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一路上上上下下,翻过了两座山岭一一文山岭和坝岭。那情形就像性灵派诗人袁子才在《山行杂咏》所写的那样:“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有领队在,自然有路。这点基本的信任队员们还是具备的。

12时左右,我们到达阳产村,文昌古道徒步结束。全程大约8公里,耗时大约3小时,累计拔高大约600米,相当于一上紫金山。

此次文昌古道徒步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整个队伍始终紧紧团结在一起,作为一个团队共同进步,没有出现因为队友离队、脱队或掉队而分裂的情形;二是追到了难得一见的雪景,尽管只是尾声,算是意外之喜了。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旷世壮举,我认为这次文昌古道徒步活动可以称为“翻越大雪山,重走长征路”。

3.土楼

听说过“中国四大特色名楼”吗?土楼、碉楼、骑楼、吊脚楼合称“中国四大特色名楼”。

建造土楼的所有材料不全是土,甚至主要材料也不是土,而是包括土、木、竹、石等建筑材料。

土楼在华夏大地分布很广,福建、江西、广东、安徽均有遗存。距离南京最近而又名气最大的土楼非阳产土楼莫属。


阳产土楼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而得名,距离深渡镇所在地深渡村大约6公里。

根据相关介绍:阳产村是一个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的小山寨,是一个距今已有大约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定居于此的人们就地取材,建造了大量以土楼为主的民居;经年累月,形成了布局合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

大浪淘沙,土楼群也逐渐成为阳产村最大的特色。

慕名而来的我们是在2023年2月23日下午12点左右到达阳产土楼景区的。这里位于坝岭脚下,也是文昌古道的终点。

我们的脚步让文昌古道和阳产土楼实现了无缝对接。

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只见黄墙灰顶的土楼依山而建、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一幢挨着一幢,让人目不暇接。


早已饿得饥肠辘辘的我们在一户居民家庭院前的观景台上合影后,开始找地方午餐。

这里提供午餐的都是当地的居民,午餐都是肉丝面之类的,别无选择,售价一律都是每碗15元,而且管饱。

队长带领大部人马选择一户人家吃面条,我带领部分人马选择在这户人家对门的另一户人家吃面条。

接待我们吃面条的这户人家的户主是一个老者,个头不高,衣着简朴,面容清瘦,精神矍铄。

我们远道而来并说明来意后,正在对着巷子口吃面条的老者麻利地放下碗筷,飞身钻入近在咫尺的厨房给我们下面条。

我们坐在几张桌子前耐心地等着吃面条。老者的庭院堪称小巧甚至寒碜,房屋大概只有两间:一间用作厨房,一间用作堂屋。

落座之后,根据文物普查部门张贴在墙上的标识,我们推测老者大概姓郑。

我想起来了,阳产村是郑姓聚居地。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是:郑姓先祖在宋朝时从歙北迁居到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的定潭村;数代之后,郑氏另一先祖到阳产村狩猎,认为此处是块风水宝地,又举家从定潭村向东迁居阳产村;郑氏后人遂定居于此,不再迁徙,繁衍至今。

有好奇心强的队友对这个独居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郑姓老者自己说,他原本是县财政局的退休干部,儿女都在城里做事,老伴到城里带孙子去了,留下他独守空房。

我们正在闲谈间,十分钟不到的功夫,郑姓老者就将热气腾腾的肉丝面端到了我的面前。迫不及待的我一番风卷残云,很快就将这碗面条连面带汤吃了个底朝天。

感觉意犹未尽的我礼貌地向郑姓老者提出能不能再加一些面。见我没有吃饱,郑姓老者爽快地表示可以,在我的空碗里添加了一些煮好的面条,并慷慨地给我添加了一些肉丝。

“好样儿的。”我一边吃面条,一边在心里暗暗称许。郑姓老者的热情、质朴、真诚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不多久,这碗面条也被我吃光了。这碗面条下肚,我终于感到了久违的饱感。

大部分队友解决完午餐后,两处人马合兵一处,开始深度游览深渡镇的阳产土楼。

走近观察,我们发现土楼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高大、庄严,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青石铺就的道路连通。

大多数土楼都是四角形的,还有少数是三角形甚至五角形的。我们午餐的地方就在五角大楼的附近。

在这里,你会体会到一种乡土的美感、一种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和一种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特色。

尤其让人觉得神奇的是,这些年龄都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土楼历经凄风冷雨而不倒,实在是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远非那些纸糊一样的豆腐渣工程可比。

时间过得很快,参观也结束了。为了节约时间,我们统一乘坐景交车下山。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物、一些事情、一些时刻,会让你感动、激动、震动。

让人震撼的阳产土楼绝非浪得虚名,它当得起那句评价:“是徽派建筑的又一奇葩,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是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的殿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渔村、古道和土楼之外,组织方还超值赠送了几个去处。

22日中午徒步完鸦山古道西线精华段之后,我们顺路去了水东古镇,并在此午餐。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水东古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因处于穿境而过的水阳江之东而得名。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全方位游览,只能匆匆错过,机会留给下次了。


23日返回南京的中途,我们又顺便去了北岸景区。北岸景区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因位于棉溪河之北而得名。

这里文化氛围浓烈,有横卧于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氏宗祠和作为私塾遗址的兰桂山房。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吴氏宗祠是我见过的最巍峨气派的宗祠,如果深入挖掘、适度打造、大力宣扬,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据介绍,此处吴氏的“初祖”大有来头,竟然是“太伯奔吴”的主角太伯。

全部行程结束后,我们在吴氏宗祠大门前进行最后的大合影。

在合影完毕返回大巴车的中途,我们与一个熟悉的面容不期而遇。定睛一看,原来是昨晚下榻的瞻淇孝女农庄的老板,他当时正驾驶着一两面包车。

原来,早晨离开农庄时,有位队友把水杯盖子忘在了农庄,同时还忘记把房间钥匙交还给老板。

这位队友当时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乍见老板从天而降,自然喜出望外。

瞻淇孝女农庄距离北岸景区大约8公里左右。看来,老板是专程驾车而来。二人交割完毕,分道扬镳。

2025年2月23日晚18时左右,我们一行人先后到达南京,为期两天的皖南休闲游活动完美收官。

这次活动的行程是:南京——鸦山古道西线——水东古镇——卖花渔村——瞻淇孝女农庄——文昌古道——阳产土楼——北岸景区——南京。

总体而言,这次活动充实、轻松而又愉快。我始终坚信,户外的道路会越走越长。


(郑重声明:1.本文图片均来自本人和队友亲摄,且用于非商业目的;2.拙文是本人原创,一番心血,版权所有,侵权必究;3.为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未出现任何其他个人的微信昵称或真名,也未出现任何个人的正面照片。)

7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七星楼主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七星楼主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