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拜访何应钦故居
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拜访何应钦故居
今天的行程设计有两个站,第一站泥凼石林,第二站何应钦故居。

离开泥凼石林,已是正午时分。云散天晴,接下来的7公里硬化路将要在太阳下走完,有点不惬意。
调整步伐,一路急行,以10分钟/公里速度行进,于13:20到达何应钦故居。


沿途经过的村庄,路边店铺均是大门紧闭,想买一瓶矿泉水都无法实现,走了7公里的我深刻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最后的两公里坡度很大,烈日下行走确实有些痛苦。走到故居门口的我早已大汗淋漓,稍作休整,调整心情,拜访名将故居。



何应钦故居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泥凼镇,距离兴义市区45公里,是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此处并不是他的出生地,只是何应钦曾经的居住地。


出生地的老屋据此还有一段距离。这是一幢是民国时期的早期建筑,穿斗木结构,均由正厅、两厢、朝门及围墙组成四合大院。占地7900百平米,建面1420平米。石刻木雕,栋梁均全木。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应钦之父于1874 年修建。

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一楼一底标准的四合院建筑。



故居一层的西厢房陈列其家族成员使用过的各种生活器具,东厢房陈列何应钦生平及各时期与家人照片、书法及书信



















。



二层多是起居室,室内保留了原主人使用过的简单家具,古香古色,但每间居室偏小。






绿树环荫的故居游客稀少,四周一片寂静。沿廊道由西向东,细细观赏,感受何应钦那些曾经的过往。
何应钦一生戎马,战功辉煌,宦海沉浮,醉心国事。


由于早年离开家乡,这幢房子里并没有太多何应钦生活的痕迹。
何应钦生平
1890年4月出生贵州兴义泥凼。
7岁时在乡村私塾读书,成绩出众,学业优秀。
15岁,考进了当时的兴义高等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兴义民族师范学
院。两年后,贵阳**小学在贵州省招生,考进贵阳**小学。
19岁以第一名成绩考进了清政府招生前往日留学,进入日本振武
学校。

1911年,在得知武昌起义胜利消息后回国,与学长蒋介石一起在沪
军都督府任职。

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前再次前往日本继续深造,并于1916年在日本士
官学校毕业。毕业回国后,恰逢贵州督军刘显世创办讲武堂,何应钦
等数人在留学归来的人才就被刘显世**回贵州负责训练黔军新军,
并任命何应钦为黔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兼学生营营长。

1924年,孙中山下令蒋介石等人创立黄埔军校,何应钦受邀参与黄
埔军校的筹备和建设。黄埔军校成立后,孙中山任命何应钦为黄埔军
校副总教官,授少将衔。后升任黄埔军校教育部部长。

三年国共内战期间,何应钦并没有再次参加这场内战。
1943年以总参谋长身份偕同史迪威飞赴印度检阅中国远东军,此行奠定了中国**驻印度训练及远涉缅甸丛林配合英美盟军作战的基础。
1944年12月,在昆明就任中国战区中国**总司令,统一负责西南
各战区部队作战、指挥及训练,兼指导贵州全省党政事宜。

同年,在昆明训练由美国提供装备的36个**师,再次受蒋介石委
托指挥中央军。昆明练兵集中了国民**军大部主力,是蒋介石的
王牌。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攻克缅北重镇苗斯,与滇西的中国**在
滇缅公路会师。次月飞赴该地,主持升旗仪式,后参与指挥了中国远
征军的第二次入缅作战。
1945年9月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达到人生巅峰。

1949年,国民党战败后飞往台湾,在国民党因战败退守台湾之后,
何应钦也到达台湾。
晚年不问政事,将自己的精力用在了振兴台湾的文化经济上。

何应钦夫妻恩爱,伉俪情深,

一生膝下无子女,唯一一女是过继的侄女。
1987年,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98岁。
何应钦一生戎马,虽功过皆有,但是功大于过,在国难当头之际并没
有选择置身事外,反而积极训练士兵,对日作战。

附件:
1、兴义南站有直达班车,每半小时一趟,车费单程14元。
2、故居就在镇上,周边有饭馆、店铺、小吃摊,用餐方便,还有当
地特产售卖。
3、当地人大多热情,问路千万别问老年人,不然她会要你陪她一起
走,不然就装聋作哑不回答你的问询。
4、此行两站交通费27.5元,矿泉水2元,公交0.8元,共计30.3
元。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xz_自由如风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