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门天下壮(1~7)
剑门天下壮1:阆中站-剑门关-剑阁-云环耸翠-姜维神像
中午在阆中站乘绿皮火车两个小时到达广元站,再换乘动车十多分钟抵达剑门关站,出站坐剑阁2路和剑阁7路公交来到剑门关南门附近,入住剑阁天恩酒店(民宿)。收拾完毕,出门进入景区体验一番。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处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地貌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的天然隘口仅50米,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冷兵器时代,剑门关从没有被正面攻破过,直到1935年4月2日,红四方面军一举攻克川北**要塞">**剑门关。
剑门关三国文化积淀深厚,修建剑门关和设立剑阁县就与三国有关。诸葛亮曾在此屯粮、**、练兵,还修筑关门;刘备定都成都后,设立剑阁县,加强对剑阁的防守;姜维曾以三万之众凭借剑门关的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万大军。
剑门关有浓厚的诗词文化,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李白的“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的“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等,都生动地描绘了剑门关的险峻。
剑门关楼是剑门关风景区的标志性景点,关楼气势恢宏,威严耸立,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剑山七十二峰群峰连绵,山势险峻,形如利剑直插云霄,景色十分壮观。 古栈道沿着悬崖峭壁修建而成,走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古人行走蜀道的艰辛。姜维祠是为纪念蜀汉名将姜维而建,祠内供奉着姜维的神像,展示了姜维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剑门关的英勇战斗历程。
【剑阁石牌坊】位于剑门关景区南门入口处,是进入景区的第一道文化地标,为仿明清建筑风格,高约12米,三间四柱,斗拱层叠,飞檐展翅。正面上书“剑阁”二字,石柱上的对联是“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背面石柱上的对联是“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分别选自唐代诗人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和岑参的诗句。主要浮雕图案为诸葛亮立关、姜维守关,展现了剑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相关历史故事。
【云环耸翠】这四个大字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一位文人途经剑门,有感于剑门关群峰高耸,金牛道在剑阁境内古柏苍天、翠云环绕,提笔以刚劲的颜体风格写下了六尺见方四个大字。现在我们所见的这四个大字是我国当代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的手书。
【姜维神像】蜀汉大将军姜维赤胆忠心,志继孔明,力复汉室。传说其死后,英魂返关,在隘口化作武士神像,护佑蜀汉故土。
剑门天下壮2:剑柄石-第一关碑-金牛桥-北伐军行图-姜维守关
【剑柄石】古老相传:五丁(传说中,五丁是五位力大无穷的壮士,主要事迹与蜀道的开辟有关)修筑金牛道时,在此遇到蛤蟆与长蛇二怪作祟,屡屡将劈开的剑山堵上。五丁挥起开山宝剑将大剑山劈开,并把蛤蟆与长蛇化为顽石,将宝剑插在剑溪河边以镇二怪,因所劈之处为通往蜀地的门户,故称“剑门”。
【第一关碑】此碑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毅亲王允礼奉召护送六世**喇嘛还藏,并巡视沿途诸省驻防及绿营路过剑门时,被剑门关山的雄险深深折服所留墨宝。
【金牛桥】五丁开道迎金牛到此,其中有金牛趁夜色逃进了金牛峡,并一直藏于峡中给剑门百姓作伴送祥。剑门人为让金牛出入方便,便在此架木栈以通关外。后人为防洪水冲毁,便改成石桥,并命之金牛桥。
【北伐军行图】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到景耀五年(262年),为巩固政权,兴复汉室,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姜维先后16次北伐魏国。剑门关成为北伐大军的主要通道和粮草供给的重要基地。
【姜维守关】三国时期,蜀汉景耀六年(263年)九月,汉中失守,大将军姜维自沓中撤兵,与廖化、张翼、董厥退守剑门关,列营守险3月,以3万之师拒魏将钟会13万大军,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后主刘禅投降,守关将士怒而拔刀劈石,姜维设计诈降钟会。
剑门天下壮3:“直方大”碑刻-石胄-刘备过关-孔明立关
【“直方大”碑刻】语出《周易·坤卦·六二》爻(yáo)辞,本状写大地山川平直、端方、正大的特证,在此盛赞剑门关山具有直方大的特性,又寓意为政应当具有大地一样率直、方正、辽阔的精神。此碑为民国时期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刘咸炘先生所书。
【石胄】剑门关素以山险石怪而名遐迩,隘口一侧有天生巨石,紧倚峭崖,高二十四米,其形状如头戴铁盔、身披甲胄(zhòu)的卫士守护着剑门关。《剑州志》载文称之为石胄。三国时,蜀国大将军姜维镇守剑门关,扼控蜀国锁钥,魏欲灭蜀,遣邓艾钟会率军进攻剑门关,屡攻不克,迫使魏军避开剑门关天险绕道阴平,于摩天岭走险,裹毡坠石而下,终于夺取益州。蜀后主刘禅被迫降魏,刘禅下诏敕姜维撤兵,姜维忠心为国接诏书后怒发冲冠拨刀斫(zhuó)石。
【刘备过关】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三国蜀汉先主。建安十七年(211年)入蜀北上,首次途经剑门关赴紧邻的葭萌关,即昭化。建立攻取成都的大本营,后多次往返剑门关,取成都,谋中原,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孔明立关】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率军北伐曹魏,在剑门关楼处垒石为关,驻尉守险,从此剑门关设关成为历代**要塞">**。
剑门天下壮4:剑门关历史变迁-关楼
【剑门关楼】早始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垒石为关。其后历经1700余年时间多次毁坏和重建。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西崖清代重檐歇山屋面关楼被拆毁。1992年因发展旅游需要在清代原关楼的东崖修建了一座重檐歇山仿古关楼。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东崖关楼严重受损,于是将其拆除按照清代关楼风格并还原于清代旧址上又进行了重新修建。
图片说明:
*清代的关楼。
*1992年修建的关楼。
*2008年地震后重新的关楼。
*1949年12月17日,贺龙**带领中国人民**">**第十八兵团解放剑门关。
*1937年至2008年,原108国道经过剑门关旧址。
*1959年至1992年,剑门关口凉亭。
*1942年原国民党政府最高防务委员会秘书长兼四川省**张群题写的“古剑门关”碑。
*《三国演义》剑门关、翠云廊实拍取景地。
【关楼】剑门关始设于诸葛亮,有1700多年历史。关楼屡毁屡建。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未被正面攻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赞誉,素称“蜀北屏障、两川咽喉”。
剑门天下壮5:关楼远眺-诏命-姜维守关震三国-杨坚防乱改关道-后唐军风云雄关
【诏命】剑门险要 守土卫民 战时 将士距雄关护疆土 可镇四方夷敌 闲时 百姓登关楼礼上苍 祈保福寿康宁 汝等臣民 依礼制 应诏奉命 铸千秋国祚 享万世太平
【姜维守关震三国】三国时期,公元263年秋,魏国大举攻蜀,蜀汉大将军姜维退守剑门,以3万之师列营守险,抵御魏将钟会13万大军,钟会屡攻不克,写信劝降姜维,姜维拒书不答,固守3月之久。
【杨坚防乱改关道】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据战乱长达三个世纪。隋朝初年,公元580年7月,文帝杨坚为防止再生变乱,诏命:“巴蜀阻险,人好为乱,于是更开平道,毁剑阁之路,立铭垂诫焉。”
【后唐军风云雄关】五代时期,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公元930年11月至次年2月,后唐主帅石敬唐率兵讨伐东川、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董璋,遭遇剑门两川守军奋力还击,只好“烧营栅北归,无功而返”。
剑门天下壮6:剑门关石碑-点将台-雷鸣桥-风铃谷
【点将台】主要有诸葛亮点将台和姜维点将台。
诸葛亮点将台:位于景区西北约五百米的公路旁。点将台的核心建筑是一座仿古六角亭,亭子背面是刻有诸葛亮人像的石碑和岳飞手书《出师表》的石板。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依山叠石建关,并且在此点兵,进行南征。
姜维点将台:在平襄侯祠前广场上。广场上有一座姜维勒马扬臂的塑像,威风凛凛。三国蜀汉景耀六年(263年),蜀汉3万大军镇守剑门关,姜维在此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率军坚守3月有余,使魏将钟会13万大军久攻不克。
【雷鸣桥】剑门关山高谷深,每逢山洪奔泻,水声如雷,蔚为壮观,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所云:“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风铃谷】占地5平方公里,是一处独特的自然胜景。这里是人们心中祈福求神的灵验之地。每年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既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又能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风铃谷也因此深受全国游客的喜爱与追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秘的山谷。山谷中时常回荡着奇妙的声音,似有人在低语。一位云游的智者听闻后踏入此地,发现竟是风拂过谷中无数风铃发出的声响。传说,只要心怀赤诚,在此地祈福,愿望便能上达天听。于是,人们纷纷赶来,带着最真挚的信仰,祈求风铃声能带走疾病与灾难,带来幸福与安宁。渐渐地,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山谷就被人们称作“风铃谷”,而那清脆的风铃声也一直飘荡在山谷间,诉说着古老而美好的故事。
剑门天下壮7:风铃谷-关楼-剑门关古镇-剑门驿石牌坊-剑门关桥
【剑门关古镇简介】剑门关古镇依托天下雄关——剑门关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关国家 AAAAA 级景区的核心重镇、游客集散和后勤服务基地。108国道南北纵贯古镇3.8公里,距县城、西成高铁、G5高速10公里,距广元飞机场35公里,其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极为明显。境内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三国蜀汉文化、蜀道文化、红军文化、剑门关豆腐文化等,是旅游观光体验、研究蜀汉文化、品味剑门豆腐文化的首选之地,也是川陕甘结合部生态康养文化旅游重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全国生态镇、全国卫生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森林小镇、国家文化产业示范街区、四川省首批100个试点小城镇、四川省城乡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示范基地、四川省旅游休闲特色小镇、广元市首届十大美丽乡镇等殊荣。
【剑门驿石牌坊】对联:“秦诈金牛过,唐衰玉辇巡”“驿绕巴江转,关迎剑道开”。
“秦诈金牛过”指的是“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秦国欲吞并蜀国,但蜀道艰难,于是诈称有能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国,蜀王派五丁力士开山修路迎接石牛,此路即为金牛道,秦国借此道出兵灭掉蜀国;“唐衰玉辇巡”与安史之乱有关,唐玄宗为避战乱,乘坐玉辇(帝王所乘之车)入蜀,途经剑门关,大唐由盛转衰,令人叹息哀伤。
“驿绕巴江转,关迎剑道开”出自唐代孙逖的《送靳十五侍御使蜀》,这句诗描绘了蜀道上的驿站环绕巴江蜿蜒曲折,以及关口处剑阁道路的豁然开朗之景。
驿绕巴江转: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蜀道上的驿站沿着巴江蜿蜒曲折地分布。巴江作为蜀地的重要水路,其沿岸的驿站成为了行旅者的重要休憩和换乘之地。诗句通过“绕”字,生动地展现了驿站的布局与巴江流向的紧密关系,以及蜀道的曲折多变。
关迎剑道开:这句话则描绘了蜀道上关口处的景象。剑道,此处指的是剑阁之道,是蜀道上著名的险要之地。诗句通过“迎”字,表达了关口仿佛在迎接过往行人的意味,而“剑道开”则形象地描绘了经过艰难险阻后,道路豁然开朗的情景。这不仅展现了蜀道的险峻与壮丽,也寓意着行人在经历艰难后终将迎来希望与光明。(2025-4-16)
给延边太极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