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延边> 黄山温泉区:曾经的桃源仙境(2)

黄山温泉区:曾经的桃源仙境(2)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黄山温泉区:曾经的桃源仙境(2)

2023-05-23 12:41:13 382

泉美、水美是独特。古诗云:“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据资料,景区内有景点50多处,其中可达景点28处。山景、石景、水景和名胜古迹融为一体,构成温泉景区的主要特色。

林美石巧,风景天成。处处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楼台亭阁点缀于松篁之间,构成一个清凉世界。且有众多的巧石,让游人感到妙趣横生。

名胜古迹,历史厚重。小补桥是昔日连接祥符寺和汤池的古桥,1939年,周**曾在桥上留影,现桥存一半;董必武题匾的“翼然亭”仍耸立于桥上;人字瀑中间的巨大岩壁上,古人凿石而成500阶梯道,称罗汉阶,形如玄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即由此攀登上山,可见其险;白云溪畔的“丹井”,传为轩辕黄帝汲水炼丹之所;古刹慈光阁(寺),是黄山画派的诞生之地……

1979年邓**视察黄山时,发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掀开了黄山旅游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自然风光迷人、人文景观荟萃的温泉景区,自古有名。但愿重整、重振温泉景区,使“千里寻梦到黄山,不游温泉梦难圆”的景象再现。(2023-4-2)

☆丹井——在虎头岩附近的白云溪滨,为巨石上一圆穴。旧志记载:“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名。”

丹井直径0.6米,深1.7米,口小底小腹大,最深处为螺形尖底。旁刻“丹井”二字,字体苍劲古朴,为明嘉靖年间代**家(兵部侍郎、抗倭名将)、诗人、戏曲家汪道昆(公元1526-1593年)手书。丹井看起来似人工所凿,其实都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冰川裹带而来的冰川砾石布于溪中,石上丹井则由冰川溶蚀、搅拌,加之常年雨水冲刷而形成。这种罕见的井,乃是冰川特殊加工的“珍品”,亦是稀有的自然景观。

☆虎头岩——又名“山君岩”,位于温泉至汤岭关路旁、“丹井”附近。此岩“负山而立,昂首作咆哮之状”,因形似虎头,故名。岩上镌有“虎头岩”三字,为南宋时歙人、史志学家罗愿(公元1136-1184年)所书。

☆夫妻相拥?

☆慈光阁——古称朱砂庵,原为法海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位于黄山温泉景区登山步道旁。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曾是徽、宣两州禅林之首。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后寺毁,原址尚存部分楼房,建国后建为宾馆。现慈光阁已无香火,据说辟为黄山博物馆。

☆世界地质公园碑

☆千僧灶——黄山四大古刹之一慈光阁(寺)里的一处古迹,位于慈光阁东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22-1722年)。灶体为花岗岩石块堆筑,大的灶膛径为1.8米,其余小的灶膛径分别为1.5米、1.3米。当时的慈光寺殿宇宏敞,僧寮禅房规模宏大,大寺名僧,为四方所重,前来挂搭寄居的游方僧络绎不绝,人数多时达千人以上。随着僧众日多,寺里原来烧饭的锅,已经嫌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为此,专门铸了大锅,垒起了大灶。据说,每天用来烧稀饭的米,就需一两担下锅;煮一餐饭所烧的柴,需千斤以上。由此千僧斋饭可见一斑。

☆书法碑廊——位于慈光阁东侧,建于1991年,依山就势凿字、镶碑,碑文石刻多为当代名家题咏黄山书作,亦有清康熙御书、国际友人胡志明的题刻,共计二十余处。书体楷、行、草、篆兼而有之,笔意遒劲、飘逸潇洒,不失为黄山书法艺术之精品。

☆蜡烛石——过金砂岭,道右山谷中,有两根石柱,并列耸立,酷似一对蜡烛,顶上烛泪斑斑,好像刚刚点过,故名“蜡烛石”。石柱沿垂直节理面风化剥蚀而形成象形石,高约20米,其中上端2米裂开,基底长约15米。

清人曹来复有诗咏景:“露滴蜡泪流,云起篆烟浮。寂寂空山里,仙人好夜游。”

☆祥符寺避暑

(元 鲍深)

森森古木覆苔阴,

四顾苍山一径深。

六月长廊不知暑,

飞泉终日响潮音。

☆半月亭——又名“月牙亭”,位于慈光阁至玉屏景区途中。古亭已湮没,现亭为1981年在旧址上重建。亭台高5米,砖石结构,因亭为半月形,故名。今人有诗赞曰:“亭若月牙显新貌,时有烟云相拥抱。来往游人争驻足,景奇境内堪称道。”

☆冰川擦痕——一九三六年夏,李四光教授在黄山发现第四纪冰川擦痕,并认为这是个确据,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视和争论,给地学界留下了一个难解之题。

一九八二年春,后人对黄山第四纪冰川擦痕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并从地质环境构造、地貌、岩性、岩石风化速度及现代冰川发育理论、运移条件等进行分析对比,认为李四光发现的“擦痕”不是冰川擦痕,而是花岗岩体中的流线,为长石矿物定向排列,经过长期选择性风化、剥蚀而留下的痕迹。

冰川擦痕是保存在冰碛石表面和冰川槽谷两侧与底部的冰川磨擦痕迹。多呈丁字形,丁形擦痕的粗深一端多指向下游,细线一端指向上游。它是由冰川挟带的块石在运动时相互磨擦或与冰川槽谷基岩磨擦而成。擦痕长数厘米至1米,深度一般数毫米。借助擦痕可以识别冰川运动的方向。

17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太极(金成吉)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太极(金成吉)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