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看山看水||八达岭古长城处的关口,或许是于家冲口

看山看水||八达岭古长城处的关口,或许是于家冲口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看山看水||八达岭古长城处的关口,或许是于家冲口

2022-07-03 23:13:10 2623

八达岭口与花家窑之间,有数处关口。

《西关志》记载了两个:于家冲、化木梁。

《四镇三关志》记载了三个:于家冲、化木梁、黑豆峪。

这几处关口,由于现代地名的变化,已经不存。因此,这几处的位置,也是没有定论的。

 

2022年7月2日,几个人一道,在这段长城附近踏访。

西拨子附近寻路上山。

这段长城,基本呈南北走向,北侧过公路接岔道城附近的南山连墩。东侧还有一道长城,即八达岭主线长城。

 

不过,这道墙似乎也不是南山连墩。南山连墩在此处折向西去了,南山连墩北段、西侧与西拨子向南的这段石墙在此形成一个三岔结点。而且,这段墙体的起点处,并非石墙,而是夯土墙。

 

其实,这段夯土墙的内侧,是硬质山崖,是有条件修成石墙的。


 

没有利用自然条件把这段墙体与山上的墙体修成相同的石墙,而是修成与北段的南山连墩修成相同的夯土墙,此处三段防线衔接处的形制表明,这段石墙与南山连墩还是有关联的。很大可能,这是南山边防的一道稍墙,一直修到与昌镇主线长城相接。

 

这段墙体,大部分已经坍塌成石垄,但也有一些地段保存较好,有良好的立面。这是延庆458号敌台上方的一段墙体。此处海拔669米。

 

墙体较低的地段,应与岔道城附近的南山连墩的墙体类似,都曾包砖。沿途见到一些残砖,特别是墩台附近,残砖数量较多,大概是台顶铺房的砖。这是延庆457号敌台。

 

墙体随山势起伏,地势越来越高。

 

延庆455号敌台东侧,有一处石堆,甚是奇怪。周围皆是土坡,地势平缓,怎么平白无故出现一堆碎石?这堆碎石在山坡上堆积得有一定高度,明显高出周围地面。

 

此处石堆,应是人工堆积的。为何在此处堆积这么大的石堆?是当年为修建墙体准备的石材没有用完?还是一处废弃的早期墩台?

八达岭以南,云雾弥漫,并且越过八达岭,不断向北侧飘散。

 

这一点,在我们穿过八达岭隧道时,就注意到了。上关一带飘着细碎的雨丝,出了隧道,延庆盆地却是一片艳阳。

 

八达岭是一道典型的地理分界线。基本上,这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中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重要分界线;大致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450号敌台与449号敌台之间,有一段保存较好的墙体,墙体间有三合土灰浆。这大概是这段墙体上唯一的一段三合土勾差缝的墙体。由于这段墙体保存较好,没有坍塌,两侧立面明显,墙体很窄,仅1米余,是典型的单边墙。


 

自此向上,墙体又是坍塌状态。但坍塌的石垄体量非常大,比北段下方的墙体石材量大得多。

 
这是449号墩台,上方的几座墩台,似乎修建得规模更大、更高。过449号敌台,与八达岭主线长城之间,还有一座墩台,长城遗产网上没有确认,台顶保存着大量城砖,应是台顶铺房的遗存。

 

登上八达岭段主线长城,突然风起,在海拔1150余米的山梁上,山风将八达岭以南的潮湿的云雾快速吹过这道山梁,立即融化消散在延庆盆地上空,极为壮观,极为壮美。


 

这道长城,上接青石顶(今称清水顶),然后接花家窑子段长城。下方过八达岭古长城景区,进入八达岭景区。

我们选择下行,这样可以返回登山点,就近取车。

沿途有数处高山垭口,垭口附近都有便门,内侧皆通同一条沟谷。这几处高山垭口,外隔我们登山时所经过的那段石长城,因此防御形势并不是太紧要,且沟谷深邃,道路并不易行,应属志书所说的通步的地形。垭口两侧并未建敌台,便门是方便有敌虏进犯时,可由此处快速登城守卫。


 

这是延庆75号敌台上方的垭口,海拔在1000米以上。天空之城,如神龙一般在云雾中舞动。

 

延庆74号敌台保存状况非常好,虽然曾经适当修复过,但基本保持着原貌,雄峙在山岭之上。

 

过了这段敌台稀疏的长城,接近八达岭古长城景区的关口处,密集分布着数座敌台。这几座敌台因地制宜,都修成夹扁楼形状。

 

这条沟谷,这处关口,内外贯通,山梁在此处是中断的。因此,此处必须是防御紧要的地方。

73号敌台的外侧,崖壁下方还有拦马墙。

 

拦马墙近景。


 

此处关口,景区并未给予命名。为吸引游客,制作了一处宣传版,言此处是闯王破关处。是真是假,大概并不重要了。

但是,此处该是于家冲、化木梁、黑豆峪中的哪一处关口?


 

就位置顺序来说,于家冲是距花家窑子最近的关口。

从我们一路过来观察的情形看,花家窑子向东,此处是第一处关口,上方虽有几处垭口,却未设关口,未建敌台,不会是于家冲口。

关于于家冲口,《西关志》说:正城一道,水门一空。东山边城一道,稍城一道。

 

《四镇三关志》说:永乐年建,水口正城迤东一空,通单骑,次冲。正关通大川,平漫,西山墩迤西至青石顶墩,通于家沟,俱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

 

上方的垭口无论如何,两侧沟谷深切,垭口不会通水,不可能是通大川之处。只有此处,才可能通大川,通众骑。

因此,此处当为于家冲口。

下得山来,顺利踏上归程。

 

2022-7-2,次日补记

4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客舟听雨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客舟听雨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