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桂林> 【海洋山秘史 沧桑桂北古道】穿越灵川香花岭古道的“前世今生”

【海洋山秘史 沧桑桂北古道】穿越灵川香花岭古道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生命就像是一场花开花谢的人生旅程,含苞时酝酿,绽放时激情,枯零时沉淀,听见花开的声音,这是孕育生命的勃发;嗅到花香醉人,那是生命魅力的散发。纵然花不开,不来,但是在生命中努力过,又何惧岁月的沧桑。回首,灿烂过,凋敝过,生命旅途踏过芬芳的脚印,而你只需若花般微笑面对。
一段浅浅的时光,反复被书写,写一程山水,春意翩翩,写柴米油盐,独自清闲,万千的情意,羽化成美丽的语言,写小的心绪,深深浅浅,心中,始终有一处温暖,如雨后的晨露,洋溢在眉眼,不增不减。佛说:“欲行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拥有一颗禅心,平和宁静,不攀比,不争名夺利,在温和的光阴中,品人生百味。
用最清晰的心过渡所有,用最好奇的姿态迎战青春,用最固执的情怀追溯往昔,只待花开花谢,又几度春秋。有时,站在十字路口等待青春,时过境迁,终于等到了那久违的“少年”,带上它一同上路,有过泪目,也有过欢笑;一座陌生的城,一场不经意的雨,一颗年少不更的心,把青春跌得伤痕累累,把它连同梦想一起湿透。几经风雨,似乎与青春相背而驰,终不知是把梦弄丢了,还是早已被青春远远地落在后面?


借一首秋词:“古道西方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诉说古道的前世今生,却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孤独与惆怅。也许多年以后,游子归来,那便如历史浩瀚的茶马古道般道不尽的人生百味。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游子永不回头的探寻之路。
这一周,天气还算好,前几天的瓢泼大雨,早已把山川“一贫如洗”,只剩下“窗明几净”。周末便跟着随风大哥和他的几个好友,一同前往灵川潮田与大境穿越香花岭古道。古道位于灵川县海洋山脉之中,介于潮田乡与大境瑶族乡之间,自古是村民往来的要道,道光二十年曾重修,是一条距今已近一百八十年的乡间古石板路。古道两边杂草丛生,古树林立,偶有村舍点缀,寥寥炊烟,那些早已被踩得光溜溜的大青石,历尽沧桑,像似诉说过往,呈现在古道之上依然一派田园春色,让人沉眠其中,流连忘返!
这次穿越的大致线路:大境乡→大江源(山里土味馆)农庄→独石村→大冲里村→山湾村→普永村→大湾里村→水源洞村→潮田河(牛溪河)→毛村。
虽说,古道不止于探寻,依山傍水,百转千回,仿佛惜景之道;循阶而上,石块铺就在登高之处;古道,古在自然,古在意境,古在凄美,古在风流,历史厚重,幽趣源远。也有人说,一双纯洁的眼睛可以直视天堂,一条苍桑的古道可以铭刻历史。
古道,发现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古道,亦非常道。世上永不会有一条永恒的路,只要现在已经很久远的存在,并且还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何妨不把它视作永恒呢?古道,久远的存在,它的意义也并不在未来,而是现在!


简单说说大境瑶族乡吧,它是广西桂林灵川下辖乡,位于灵川东南部,距灵川县城60千米,东与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恭城县栗木镇接壤,西邻潮田乡,南连恭城县西岭乡、阳朔县兴坪乡,北接海洋乡。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辖区属临桂县东乡,清朝末年,属临桂县大圩乡。1993年8月31日,自治区人民**批复,撤销大境乡,成立大境瑶族乡,其行政区域为原大境乡行政区域。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回、侗、黎、彝、仫佬、白、土家等11个民族,瑶族人口占总人口39.9%,为灵川境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美丽的瑶乡民风纯朴、物华天宝。境内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及铅、锌、铜、重晶石、方解石等矿产资源,而且旅游资源丰富,特殊的位置和气候,使这里绿色天然的香菇、蔬菜和水果闻名遐迩,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早上8点半,一行7人自驾车在五里店果蔬市场大门口集合,准时出发,经过大圩,潮田,最后到达大境乡境内,在大江源(潮田河段)山里土味馆农庄下车,开始徒步。穿过农庄的水泥桥,眼前便是大江源小河,水量不大,倒也清澈,一群土鸭子,在水里嬉戏,一幅乡野意境图进入眼帘。




其实,在到达农庄之前有一段香花岭古道,也就是灵川潮田乡华口村,我们错过了一个古牌坊(华口百岁坊)的打卡,这里也是香花岭古道入口,但我们早已直接开车绕过。
对于古牌坊来讲,历来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礼教,标榜功德。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如现今象山区的美食城,秀峰区的尊神庙、灵川县大圩镇路口竖立的牌坊等,诸如此类。有些地方还把牌坊当作祠堂的附属建筑物,以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用意。

据说,到了明朝,随着长寿老人进入朝廷的表彰范围,全国各地开始为长寿老人立牌坊,中国的牌坊种类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称“百岁坊”。这类牌坊一般立于村口或村子周边的道路上或道路旁,以示彰显;型制一般都是常见的四柱三楼三间石制“冲天式”。清朝时期,由于表彰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地竖立的“百岁坊”达到鼎盛。据清朝《礼部·风教》记载,凡百岁、五世同堂、亲见七代、夫妇同登耆寿、兄弟同登百岁等,朝廷均赐匾或赐银建坊予以旌表。
其实,在明清乃至民国期间,中国民间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很少。城镇乡村一旦发现百岁老人,则由地方乡绅根据相关条件申报,地方官府审核上报,再由礼部汇总上奏,皇帝御批,最后由朝廷赐匾和赐银(绝大多数为象征性拨付)建坊予以旌表。
据《灵川县志》记载,灵川县境,由于历史的变迁,至今还存百岁坊两座,一座完整,一座残缺。完整的百岁牌坊位于潭下镇老街村委东岭村的村口,称“东岭百岁坊”,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为村中曾任过“武略骑尉”(正六品武官)的李炳然寿届102岁时受光绪皇帝诰封而建,故民间有“**牌坊”之称谓。由于该牌坊立于村口主干道上,村中住的均为李氏后裔,故历经多种变故而基本完整保留至今。牌坊为石制“冲天式”,四柱三楼三间,高5.5米,宽4.1米,坊间及立柱均刻有对联和美词,原牌坊顶端的“皇恩旌表”石匾,曾于2005年被盗,偷盗石匾时,损毁了中间左侧立柱的上半段,后全部按原样恢复。

另一座百岁坊,就是今天讲到的这一座“华口百岁坊”,位于华口村委华口自然村村外东北侧的田垌中,史上为临桂东乡地界,牌坊立在香花古道旁。该牌坊型制与东岭百岁坊相同,均为四柱三楼三间石制“冲天式”。坊上的“皇恩旌表”石匾及二楼、三楼的雕花石柱及立柱夹石等,据记载,为20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被损毁,是为一座“残缺牌坊”。该牌坊三楼的石刻尤为精致,正面凸刻“百岁坊”大字,落款小字右为“清道光廿年(1840年)”立,左边小字注明为儿子、孙子建坊;背面刻的是被诰封“升平人瑞”的主人叫秦昌纶,生于清雍正癸丑年(1733年),殁于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以及乡绅呈奏、受封的简况。


原归正传,我们一行七人,过了农庄水泥桥,便顺着独石村的村道开始朝山里行进。村道两边全是果园,一路的橙子果林,此时早已开满白色花朵,花香袭人,浓郁的香气,让人有点头晕。
独石村,村子不大,一些较古老一点土屋早已倒掉,只有一些残缺的构件平放在树下,成为人们乘凉的坐垫石。村里不时传来鸡鸣狗叫声,也就没有进村打卡,只是快速闪过,便继续赶路。





此时,远处的山脊上还是乌云密布,大伙继续顺着村道进山走古道。没多久,古道越来越难走,两边的植被也越来越茂密,而且又开始爬升山路。同行的群友中,有眼尖的小姐姐发现路边满是“白头翁”野菜,据说是桂林本地特色食品原材料,做成土味粑粑,味道非常鲜美,也是桂北人们最喜爱的野菜之一。




此时小姐姐早已在花丛中,忙得不亦乐乎,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已摘了满满的一大袋。我们等待十几分钟,又继续赶路,此时的古道已十分明显,许多湿滑的青石板一路延伸在丛林里。也许是多年来,古道已无人问津,许多荆棘木把古道围得水泄不通,就像一道道高高的围篱。
从古道台阶修建的规模和被踩得光滑的程度可以看出,以前这里一定是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想来也一定是古道周边村落的必经之路。





大约走了20分钟,古道却没了踪影,被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拦腰切断,从路边的电线杆和扶贫项目碑记,便可得知,我们已到达大冲里村的地界。路的两边野花众多,开得娇艳,五颜六色,倒也相得益彰,微风吹过,像是在招手。
我们根据大哥的轨迹,得顺着水泥路走十来分钟才可以到达大冲里村,才能与断掉的香花岭古道衔接上。就这样,我们一路说说笑笑,一直在山野里穿行。
到达村边,开始左拐,就可以看到古道。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村里打卡,而是径直顺着古道穿行。这一段古道,保存算是最好的,也许是由于古道本身的山体原石开辟出来的,相对保护起来会容易一些,也就才留存至今。









此时,大哥们在路边讨论起一种野花来,原来是一种长着厚厚叶子的青涩植物,已长有几个小花蕾,含苞欲放,我却叫不上名来。交流几分钟,我们又继续爬升,古道两边野树杂木,满是春天的新芽,微风吹过,一阵阵新芽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也许这也是我们着迷野外的缘故,或许也是为了释放内心那点小小的空间吧。






没走多久,便发现古道边满是人工垒砌的石墙,一大片竹林高耸成荫,把古道的阳光遮得密不透风,就象是一条时光隧道,穿行其中,仿佛在历史穿越一般。由于古道常年无法接受阳光直射,被雨水洗礼后,长满秋苔,变得异常湿滑。
此时古道已开始走下坡路,走起来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果不其然,一位小姐姐接二连三的摔倒好几次,大哥们只好小心陪走。下山的这段古道较长,足足走了近40分钟,才完全下到山底,此时已进入山湾村,从村里穿过,没几分钟,顺着水泥路,便到达普永村。







由于时间正好中午12点,大伙商量原地解决午餐,这才停顿下来,在一户老乡家门口的平地上坐下来,开始从背包里拿出自己最可口的美食来充饥。而大哥们则三五成群,动手架起气炉灶,做起午餐来,……。
约1个小时的午餐时间,我们收拾行装,继续顺着轨迹,开始在附近的果园找寻古道。而果园的野地里满是野菜,小姐姐们又开始欢快的摘起来。而我则跟随风大哥学起无人机来,也顺便拍延时。直到小姐姐摘得装不下,才继续穿行古道。







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路走过的古道,都是春意盎然,远处的山峰在晴朗的天空里显得格外显眼,白云飘荡,似乎山里的蓝天永远比城里通透,一望无际。
穿过果园和树林,我们到达大湾里村,村边的一座小山,像极一只骆驼。村里新砌的楼房,层层叠叠,隐藏在翠绿的树林里,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但也看不到村里老房子的踪影。而古道就从村边经过,也许村里早已修建水泥路,古道被遗弃,显得单调和沧桑,人迹罕至。






走出村子,我们继续顺着古道往水源洞方向朝毛村靠近,大约走了近40分钟,我们在两村之间,终于看到重修香花岭古道的碑记,从碑记内容可以看出,古道在道光二十年重修过一次,算来已有一百七八十个年头。看着字迹有些模糊的碑文,想想前人们在那个年代还要节衣素食来修建古道,与现在的机械化设备比起来,几乎是天渊之别,正因为时代需要进步,前人们的努力奋斗,才造就了如今的新时代。







此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我们径直朝毛村打卡,从古道下山,顺着古道边的水渠,穿过一片竹林,没走几分钟,便到达毛村。
走进村口,进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斑驳陆离的门楼,门头上镌刻着“永极门”字样,一对近代雕刻的石狮子立放在门的两边。门楼里面摆放着一些供闲人乘凉的石坐构件,从构件的外观来看,有些应该是倒掉的老宅子剩下的基石或条石,村里的老宅子也不少,只是有些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





我们几个在村里闲逛了十几分钟,都没找到记载该村人文历史的碑文,不过从村子的规模、建造工艺和古道重修的记载来看,至少也是清朝道光以前的古村落,甚至历史更久远。村里一些古宅子的木门上刻有不少精致的莲花和动物图案,大多数宅子的院墙都是青砖和石块垒砌,大门上面还保留有伟人们的头像。
一些有些风化的墙面,还依稀看得见那个年代写上去的红色标语,走在村道里,仿佛又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由于时间关系,大伙归心似箭,便只在门楼前面拍了一张集体照以示打卡。






拍完照,我们顺着村道,开始朝停车点靠近,途中经过毛村大桥,跨过潮田河。在桥头,便看到一些现代的雕刻碑记,记载着大桥的前世今生。潮田河的水流很急,也清澈无比,河的两岸绿树成荫。到了这里,已能远远的看到停车的地方,今天的古道穿越也算是圆满收官。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行为天下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