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门头沟> 又探马刨泉,苦脚九河沟——小记2023年1月2日马刨泉-娘娘庙坨-房良-大村-得胜寺-九河沟-付家台行程

又探马刨泉,苦脚九河沟——小记2023年1月2日马刨泉-娘娘庙坨-房良-大村-得胜寺-九河沟-付家台行程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又探马刨泉,苦脚九河沟——小记2023年1月2日马刨泉-娘娘庙坨-房良-大村-得胜寺-九河沟-付家台行程

2023-01-08 19:51:23 268

线路概况

    本线路长度较长,难度一般,由娘娘庙坨探路打卡路线与九河沟奔袭赏景路线组合而成,前者路程短促、爬升不大、路况相对较好,难点不多,对于会看轨迹、有探路经验的驴友,几乎构不成任何考验;后者虽然没有任何爬升、且全程皆为公路,但因路程漫长、公交时间略有紧张,那深山幽谷中接近五十华里的苦脚急行,在本路线中,仍可谓是驴友需要克服的最大难点所在。对于体力较差的驴友,如果选择公交出行,且同时对娘娘庙坨、九河沟两个目的地有所期待的话,则可以考虑将本线路的两个组成部分拆开到马刨泉—娘娘庙坨环穿、马刨泉—九河沟—付家台两次活动中完成,以降低穿越难度与时间压力。另外,驴友感兴趣的如果是半山的开阔视野、而非冲蚀嶂谷的话,亦可以选择不走九河沟,而是在杨村路口处沿高芹路直行向南去往芹峪口一带,强度较九河沟路线略小。
    在公交出行方面,驴友前往娘娘庙坨—九河沟一带徒步穿越,共有昌33路、M22路、M37路三条公交路线可供驴友选择:昌33路是连通昌平主城区与西北部村落的重要公交线路,可通达至位于娘娘庙坨东麓的马刨泉村,驴友早8:00在昌平区医院乘坐昌33发往禾子涧首班车,至马刨泉约9:30左右,下午15:00、16:30自禾子涧有昌33路发车下山回返,到马刨泉时间在15:15、16:45左右,给驴友留出的徒步时间较为充裕。需要注意的是,昌平北站站前广场经改造后,已不具备公交场站功能,昌33等公交暂以昌平区医院为实际首发站;M22路,由曾经的892斋堂区间改编形成,路由行经邻近九河沟口的付家台村(车站名为“珍珠湖路口”),乘早晨6:40苹果园地铁发车的进山头班车,抵达珍珠湖路口约8:22左右,晚18:00斋堂发车的出山末班车,抵达珍珠湖路口约18:24左右,作为门头沟109国道沿线的公交干线,M22路班次相对密集,但疫情以来受客流下降影响、班次相对过往已有所减少,上下午间隔均在1小时左右;M37路是今年门头沟开通的村村通公交,由一辆小巴车与M36路联运,全程车15:30自丁家滩发车、区间车8:00自芹峪口发车,自109国道转高芹路、大镇路、马套路通达至马套村,9:00有全程车回返发往丁家滩,17:00有区间车回返发往芹峪口,因M22路进山头班车难以在8:00赶到芹峪口,M37路尚仅有17:00傍晚马套村发出的下山末班车可被驴友利用,能赶上18:00斋堂发车的M22路,可以作为驴友下山回城的备用选择之一。另外,苹果园地铁—房良村亦通达有M4路公交车,但因一天中仅有下午上山、早晨下山的一趟班次,一般很难成为驴友的出行选择。在本行程中,考虑到昌33路收车比M22路更早,且娘娘庙坨属冷门千米山峰、探路有一定不确定性,驴友在计划中选择乘昌33路首班车进山,登顶娘娘庙坨,沿九河沟一路向南穿越至付家台后,乘M22路下午班次回返出山。
    沿本穿越路线,共可登顶娘娘庙坨一座千米山峰。该峰位于马刨泉西南、镇边城东南、房良村西北,海拔1011.5米,本人实测海拔约1008米,与标高相差无几,此山海拔在高峰林立的燕山腹地虽无优势,但因山巅无遮无拦、居高望远、视野开阔,仍可谓是马刨泉-镇边城一带不可多得的天然观景台所在。娘娘庙坨一山,在《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中均无记载,仅出现在《怀来县志》中,或由河北镇边城一侧村落就山顶曾经香火缭绕的娘娘庙而得名。娘娘庙坨山顶附近今可见两处建筑遗存:一为山顶最高处的碎石堆,由就地取材的白云岩毛石掺杂土壤堆砌而成,坍圮呈圆台状,形态与延庆外边长城的长城烽火台极其相似,可能是与“镇边废邑”同时期建成的明早期长城烽火台遗迹,但本遗迹并未收录于“中国长城遗产网”的名录之中,是否属长城烽台遗迹尚无法完全断定;二是山顶东侧的石屋废墙遗迹,损毁亦极其严重,不知是与烽火台同时期修建而成的铺房遗址,还是山名中的娘娘庙遗址所在。
    驴友登顶娘娘庙坨,一般有杨村西北大港沟口、房良村北、马刨泉三处上山口可供选择:大港沟口路线沿大港沟上山、向北溯源至娘娘庙坨以东山脊大港沟垭口处,随后左转向西沿山脊防火隔离带爬升登顶;房良路线自房良村北一处不知名的山谷向西进山,翻越一小垭口后与大港沟汇合,向北循沟缓升至大港沟垭口并转西沿山脊登顶;马刨泉上山路线自马刨泉村向西南沿机耕路进山,随后出现南线、北线之分,南线自一废弃护林房西侧直接沿防火隔离带上山,并一路顺防火隔离带所在山脊跌宕至娘娘庙坨山巅,北线则先沿机耕路回环至娘娘庙坨东侧山谷后,向西南循山谷爬升至娘娘庙坨下一处小垭口,再沿山脊防火隔离带转向西北爬升登顶。在上述四条路线中,马刨泉南线虽沿山脊起伏、爬升略大,但全程为机耕路或防火隔离带、路况最好,且沿途植被稀疏、视野开阔,可作为驴友打卡娘娘庙坨的首选上山路线;马刨泉北线爬升最小、路况良好,但因娘娘庙坨东侧山麓新建工程开山破坏原有道路,如今是否通畅可行尚有一定不确定性;大港沟路线参考轨迹稀少、路况较差、部分路段小路痕迹模糊,具有一定的探路属性,虽可作为连通娘娘庙坨与门头沟一侧地区之捷径,但不建议探路经验不足的驴友贸然穿越;房良路线与大港沟路线大部重合、情形类似,但房良村北以西沟谷中的小路、较大港沟中下部小路,似乎路况更好,或应是门头沟一侧登顶娘娘庙坨的良好选择。另外,娘娘庙坨与其北侧镇(边城)马(刨泉)垭口之间,有驴友“野山华”探出的单根轨迹连通,其间灌丛茂密、荆棘横生,若非探路经验丰富的老驴,请勿贸然涉足。考虑到路况、里程、风景、路线衔接等多重因素,在本次旅途中,驴友选择了从马刨泉南线上山、房良线下山的娘娘庙坨打卡线路,实测十分顺利,既没有在马刨泉上山时遭遇护林员阻拦、又没有与灌丛荆棘作过多缠斗、且为后续的九河沟赶路行程节省了一部分宝贵时间。
    九河沟,一般指马套至庄户洼的漫长沟谷,处南石洋大峡谷下游,与湫河谷地部分重叠,山谷回环于崇山峻岭深处,沿途山地多由质地较软、易受溶蚀石灰岩组成,成千上万年流水冲蚀之后,形成了典型的石灰岩冲蚀嶂谷地貌,与房山十渡一带颇为相似,山高谷深、绝壁峭立,部分断崖垂直高差可达百米以上,仰望宏大磅礴、气势不凡、大有天神降临之姿态,而千寻万仞之间潜藏的那幽深而又神秘的洞窟,亦是九河沟畔的一大特色。九河沟之精华段落,在于青沙口—庄户洼一带,高峰层出不穷,险崖连绵不绝,亘古之寒气冰冷刺骨,倏忽之阳光随处破碎,萧索之峻岭了无生机,惨淡的空谷四下静寂,此山神守护之地、终年静谧之地,缺少流水之灵性,虽无拒马、永定河谷之波澜壮阔,但这沉默无言中的巍巍大观、这万籁俱寂中的伟岸造像,或许比那充斥喧嚣的旅游圣地、更加接近于纯粹、更加接近于震撼、更加接近于强大、更加接近于神性。作为连通永定河与边关的交通要道,九河沟谷底,如今已开辟有水泥路名为“付马路”,神明之光芒,在汽车的尾气与噪声中,虽是略有受到玷污,但好在付马路上的车流量暂时无法同高芹路相提并论,在绝大多数时间段内,神殿,仍是沟谷唯一之属性。
    九河沟一带的山势,虽普遍凶险非常,但这并不意味着九河沟与外界穿越路线完全隔绝:自大村至得胜寺的马大路,是马刨泉一带去往九河沟最为便捷的路线所在;九河沟东侧,自北龙台、山神庙西沟,则各有路况良好小道与半山盘旋的高芹路连接;九河沟西侧,自青沙口、青沙口南侧,则分别有小径可登上九河沟与珠窝村之间的清茶山,属京西热门的穿越路线之一,吸引之驴友可谓不计其数。需要注意的是,为阻止驴友在疫情期间翻进珠窝村,村民在青沙口南侧上山口,即驴友所谓“九河沟上山口”西侧架设了一道铁丝网路障,不久前也曾有过村民现场值守,不过目前铁丝网已经被驴友剪出了豁口,疫情管控放开后,值守的村民也已不见踪影,从上山口停放的自驾驴友车辆来看,驴友现在从九河沟上山去清茶山已是不再有太多麻烦。至于本行程路线,则驴友按最为轻快便捷的方式、一路沿九河沟中的付马路向南赶路即可,尚且不必考虑九河沟两侧的上山小道。
    庄户洼村东侧,九河沟汇入永定河,沟中的付马路亦与付珠路交汇,三岔路口处有“南石洋大峡谷”石碑作为明显标志(九河沟不属于南石洋大峡谷景区范围,石碑仅起到指路的用处),驴友左转沿永定河谷前行约4.5公里,即可至109国道与M22路经过的付家台村。本次行程中,驴友在15:48赶到珍珠湖路口公交车站,并在10分钟后坐上下山M22路公交车,顺利结束本次行动。

图片记录

马刨泉公交车站
(早8:00在昌平区医院乘坐昌33发往禾子涧首班车,至马刨泉约9:30左右,下午15:00、16:30自禾子涧有昌33路发车下山回返,到马刨泉时间在15:15、16:45左右,给驴友留出的徒步时间较为充裕。需要注意的是,昌平北站站前广场经改造后,已不具备公交场站功能,昌33等公交暂以昌平区医院为实际首发站。
马刨泉公交站西侧有橙马甲护林员值守,但并不会阻拦驴友走水泥路进山)

废弃护林房,无人值守

左转上山
(直行一直走机耕路另可接上去镇边城的翻山小道,是为连通京冀之捷径)

防火隔离带,路况良好
(自此至娘娘庙坨山顶皆为防火隔离带,山脊略有起伏,局部坡度略陡,但因爬升不多、山势平缓,总体上难度较小、少有危险)

登岭
(左侧远处山岭中居右的山包即为娘娘庙坨山顶,虽然有个千米山峰的名号,但因马刨泉的基础海拔已有650米以上,其实际地拔不足小西山,是北京登顶难度最小的千米山峰之一)

边关雄镇
(视野中央即为驴友上山的马刨泉村,因山北大平塌下的马刨泉及其传说而得名,是昌平西北部原老峪沟乡域中的最大村落。马刨泉一带的沟谷多呈宽阔平底状,除流水堆积的土石以外,也和强劲西北风遇山脉阻挡沉降的大量黄土有关,谷中适宜耕作、生活,马刨泉得以发展为如此规模,或许也于此有关。
马刨泉村位于明前长城遗迹与明代内边长城之间:明前长城遗迹自村落东南方的北西岭上蜿蜒而过,多被认为是北齐时期建造,历经千百年风雨,早已坍塌为土垄状,若非专门指点,游人已是难以辨认其形体;明代内边长城自马刨泉村以北横岭-坊口-长峪城一线山岭迤逦,村落虽与其相隔数里、并不直接相邻,但马刨泉在关内提供补给后援、沟通商贸物资,亦是在长城系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边防文化同时也是马刨泉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中关于杨家将的传说,便是大多源于明代对戍边将士的称颂与激励,而村东头的张公墓,其墓主人身份也是明代的边关守将。
除长城给马刨泉带来的边防文化以外,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南口战役的组成部分,国军与侵华日军也曾在马刨泉村周边发生激烈战斗,阵地几经易手、国军全营官兵牺牲的八五零高地,据南口战役民间研究者杨国庆先生考据,即为马刨泉村西的石猴岭,今矗立有石碑作为后人之纪念)

浅山平岭
(不同于周边东山-尖、大光景、笔架山、棋盘山等断崖林立、怪石丛生、孤高倨傲、巍峨险峻的千米山峰,娘娘庙坨相夹于横岭沟与老峪沟两条平川之间、又无断裂带推动抬升,山岭平缓柔和、险境寥寥无几,若不是白云岩较为松软的岩性,论峻气,恐怕将是连小西山都是远远不如)

大港沟垭口,直行
(此处为一三岔路口,除了连接马刨泉村南与娘娘庙坨的东西向防火隔离带以外,西南侧另有一模糊小路经大港沟下山去房良村、大镇路等地,在本次探路行程之前,只能在网络上搜得到驴友“野山华”记录的单根参考轨迹。
因本人操作失误,从大港沟垭口至此轨迹出现拉直线现象,好在本段是上山路与下山路完全重合的拉抽屉线路,驴友直接参考下山轨迹即可。
在娘娘庙坨以东山脊,按照脚下宽阔的防火隔离带走更加简单直接,轨迹导航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

临近
(图中最右侧山包就是娘娘庙坨主峰,没有任何气势与特色,莽莽燕山中一座再寻常不过的小小山丘而已,除了勉强越过千米的海拔,以及山顶的历史遗迹以外,很难让一般驴友产生登顶的理由)

陡升
(娘娘庙坨以东强度最大的一处大坡,坡度略陡,爬升约100米上下)

犬牙
(此行路上唯一的一处险境,形貌与狗牙山、刀背岭类似,两侧断崖夹一瘦脊,行人需从瘦脊上的乱石中战兢通过,好在这里的瘦脊没能开刃,长度不过数十米长,驴友小心通过即可,难度与危险性极小)

在望
(视野中央的小山包就是娘娘庙坨山顶)

三岔,直行
(此处除山脊防火隔离带以外,向东北另可下山至马刨泉村西水泥路,小路痕迹清晰,参考轨迹众多,但因山麓新建工程开山破坏原有道路,今日是否可行尚有一定不确定性)

高平
(自东侧山梁爬上的防火隔离带在此与主山脊汇合,转北逐渐向顶峰靠拢,自此至娘娘庙坨山顶,山势缓和,不再有大的爬升和下降)

娘娘庙坨,海拔1011.5米,顶有碎石堆
(娘娘庙坨在《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中均无记载,仅出现在《怀来县志》中,或由河北镇边城一侧村落就山顶曾经香火缭绕的娘娘庙而得名。
娘娘庙坨山顶附近今可见两处建筑遗存:一为山顶最高处的碎石堆,由就地取材的白云岩毛石掺杂土壤堆砌而成,坍圮呈圆台状,形态与延庆外边长城的长城烽火台极其相似,可能是与“镇边废邑”同时期建成的明早期长城烽火台遗迹,但本遗迹并未收录于“中国长城遗产网”的名录之中,是否属长城烽台遗迹尚无法完全断定;二是山顶东侧的石屋废墙遗迹,损毁亦极其严重,不知是与烽火台同时期修建而成的铺房遗址,还是山名中的娘娘庙遗址所在。
在娘娘庙坨山顶的碎石堆上,本人实测海拔约1008米,与官方标高接近,此山海拔在高峰林立的燕山腹地虽无优势,但因山巅无遮无拦、居高望远、视野开阔,仍可谓是马刨泉-镇边城一带不可多得的天然观景台所在)

废邑新城
(在娘娘庙坨山顶向西北俯瞰镇边城方向,恰可总览“镇边废邑”与“镇边新城”之全貌:镇边废邑位于今镇边城村东南约2公里处,修筑于明正德十五年,东西跨山而建,后因洪水冲毁而废弃,今残存有毛石浆砌城墙遗迹;镇边新城即为今镇边城村所在,修筑年代较镇边废邑更晚,背山面水而建,于镇边废邑荒废后逐渐取代其“镇边城”之名号并一直留存至今,今日的镇边城村即在镇边新城的基础上建设形成,古树、古庙、城墙等遗迹众多,是为边关一大名村。
此时视野下侧沟谷两侧的白色细线,即为镇边废邑残存的城墙遗迹,而镇边城村则在视野中央偏左清晰可见。在长城遗迹方面,除新旧两座边城以外,天际岭脊之上另有堪称“长城样板工程”的样边长城(庙港长城)迤逦,不过在此距离与角度下尚难辨认。
关于镇边废邑的详细实地考察,可见微信公众号“亲历山水”转载的长城研究者萧艾先生撰写的“昌镇横岭路镇边城下之“镇边废邑””一文)

石洋峰海
(在娘娘庙坨山顶向西南仰望——马套-向阳口-沿河城以北,群山在沿河城断裂带推动下剧烈抬升,加之以由碳酸盐岩组成的山体松软易被溶蚀,北京周边地形最为凶险复杂、地貌最为瑰丽奇特的山地之一,也便就此天成,其与永定河大峡谷的完美组合,论其壮美、论其幽邃,恐怕与十渡拒马河峡相比都是丝毫不差。
在诸多不同走向断裂带的切割、以及流水的下切冲蚀之下,此带山地之中,断崖密布、绝壁横生,山脊连续极差差,山峰多彼此分立、孤高挺拔,远望甚为雄壮峻美,在山人从古至今持续不断的探索与想象之下,已形成了北京周边千米山峰密度最大的山地之一,包括广坨山、天赐山、棋盘山等摩天极巅,以及大坨、东岐山、鸡冠山、笔架山等刺天险峰,荟萃于永定河与横岭沟之间的狭小区域内,各条凶恶非常的天险畏途、盘旋跌宕于层峦叠嶂深处,若非身手矫健、不畏艰险、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的强驴老驴,多是只可仰望、难以跻攀。
除紫云与苍鹰盘旋的险峰极巅、青苔与翠柏装点的断崖绝壁以外,山腹以内,多条深仄幽邃的山峡沟谷,亦是在那永恒的阴影中暗自回环,山地东部北京一侧的九河沟、南石洋沟、北石洋沟,山地西部河北一侧的佛岩沟、水湖沟、闷湖沟、吊湖沟,皆为万峰守护的秘境所在,而水湖沟中的天坑、凡尘谷(南石洋一支沟)中的一线天,亦是京西难得一见的地质奇观。在上述诸多沟谷中,流域面积较广、区位条件更优的南石洋沟,经历曲折多舛的旅游开发后,在2022年终于建成南石洋大峡谷旅游景区:此带山野之独特魅力,也已随景区开发而得以被更多行者感受品味。
因险峰峻岭的天然屏障,明内边长城迤逦至广坨山下挂枝庵后,继续向西即开始大范围采用以山险带城墙策略,不再修筑大段连续墙体,而是仅在交通线穿越的冲要隘口处修筑少量城防(如沿河城、七座楼、洪水口等)。除却截断在挂枝庵的长城遗迹以外,此片山野中的古迹,还包括大悲岩观音寺(盖不严)、宛平县抗日政府旧址、公主梳妆台等)

龙脊逶迤
(在娘娘庙坨山顶向南远眺,天际那高远而惨淡的卷云之下,横亘的,是京西龙脊那伟岸而磅礴的身躯——所谓“京西龙脊”,自涞水九龙镇迤逦至门头沟清水涧,高山巨峰彼此连缀成一线,金鳞玉爪汇于一脊,自高空俯瞰,统领京西群山,宛然有巨龙之形,是为北京西山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向斜山岭,也是拒马河流域与清水河流域的分水岭所在。
京西龙脊最高峰为白草畔五指峰,海拔2046米,为北京第三高峰,龙脊上的名山还包括百花山、老龙窝、髽鬏山、清水尖等,此时均在那天际清晰可见。
除京西龙脊诸峰以外,视野中的千米山峰还包括恰巧处于老龙窝正下方的南岭头,因邻近珠窝村,有驴友又给它起了个“珠峰”的诨名。因断崖密布、山势凶险,该峰至今似乎仍是一座处女峰,从网上找不到任何登顶的参考轨迹,不过峰北的清茶山是京西热门的徒步打卡地点之一,每年吸引驴友不计其数)

寒山闻暖
(昌平区,作为温榆河之源头所在,虽大部分位于温榆河流域,但昌平西北部的老峪沟、黄土洼沟,在北西岭、鳌鱼岭的阻隔之下,则实际是永定河支流湫河水系的一部分:马刨泉所在的老峪沟,向南流入进入门头沟境内、同南石洋沟并和为九河沟,最终于付家台村北汇入永定河中。受地质条件影响,湫河水量极少、常年断流,沿途村落旧时多缺少水源、取水困难。马刨泉村北山上的泉水,其出水量相较大西山中的凉水背、金山泉是远远不如,但能成为京西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大名泉,或许便和湫河流域普遍缺水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得益于相对较高的基础海拔与延绵起伏的山岭,以及边塞悠久的开发历史与《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的详细收录,马刨泉-老峪沟-长峪城-禾子涧一带,亦是北京千米山峰密度最高的山地之一,不过除黄楼洼、黄崖尖两座超过1400米的高巅以外,多是地拔不高、特点不足、风景一般,属于少有驴友涉足的冷门千米山峰,包括此时视野中沟谷右侧的鳌鱼岭、大光景、北西岭,以及沟谷左侧的大平塌、北大台、大东梁等)

黄崖拔北
(在娘娘庙坨山顶向北仰望,可见马刨泉与镇边城之间巨大宽广的伟岸山体,断崖稀疏、坡度略陡、凶险适中,山体顶端,自西向东各突兀有黄土岗峰、头道岗峰、黄崖尖三座山峰,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居中的头道岗峰海拔稍高。此带山地中虽无边墙迤逦,但天成三将镇守于边关内外,亦可谓是长城防御系统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座山峰中,黄崖尖位于京冀界上,是仅次于黄楼洼的昌平第二高峰,自马刨泉西沟、东沟,以及青灰岭风电场均有清晰路线登顶。黄土岗峰、头道岗峰则是位于河北境内的冷门千米山峰,知名度极低,从网上只能找到驴友“野山华”记录的登顶轨迹。
在娘娘庙坨与黄崖尖之间的山脊之上,另坐落有千米山峰石猴岭,据南口战役民间研究者杨国庆先生考据,为南口战役八五零高地阵地所在,今矗立有石碑纪念,不过此峰亦为冷门千米山峰之一,目前从网络上还找不到登顶的参考轨迹)

娘娘庙坨山顶碎石堆特写
(由就地取材的白云岩毛石掺杂土壤堆砌而成,坍圮呈圆台状,形态与延庆外边长城的长城烽火台极其相似,疑似是与镇边废邑同时期筑成的长城烽火台遗迹)

高峰巨谷
(左侧远处可见镇边城翻山去马套的公路)

返回大港沟垭口,右转下山
(起初一段,小路在山脊南侧向西南横切,路迹模糊)

进入大港沟,路迹模糊
(自此至杨村西北为大港沟,从网上仅能找到驴友“野山华”留下的唯一一条参考轨迹)

小狗拦路
(一只小狗被留在了这里,可能是为了阻止疫情期间从河北走小道翻山绕过马刨泉检查站进京的人,不过实际效果聊胜于无,小狗被拴在树上挨饿挨冻多日,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攻击力,对驴友已没有任何威胁,吠声与其说是威胁、倒不如说是哀嚎罢了,不过稳妥起见,在这里驴友还是小钻一段棵子从东边绕过去,避开小狗的攻击半径。
疫情管控放开后,不知是自顾不暇、神经大条或是得意忘形,山民并没有将戍边的小狗带回去,可以预想到,不久后,在这不知名的沟谷中,将会留下2022年最后的代价之一)

绕过小狗

进入松林,路迹模糊
(此段路按照沟谷大方向行进即可)

三岔,左转下房良村
(在此左转翻越小垭口下山可至房良村,直行继续沿大港沟下山可以到杨村西北的大镇路上。
原本的计划路线是直行走大港沟下山,但因目测路况稍好,在此驴友选择脱离参考轨迹,转而左转下山去往房良村,事实证明是个不错的选择,路迹清晰、路程更近,为驴友节省了一部分体力与时间)

小垭口
(垭口与大港沟距离不过数米,翻越几乎不需要任何爬升)

路况良好

蓄水池,自此下山为宽土路

关山平岭

铁栏杆
(从旁边的矮墙翻越即可,没有任何难度)

大川

与高芹路汇合
(娘娘庙坨登顶难度简单、强度很小,下山探路也很顺利,耗费的体力和时间不多,驴友至此仍是意犹未尽。为提升行程强度至一般水平,再顺路看看门头沟喀斯特地貌的盛大风光,在此驴友并未返回马刨泉村,而是沿湫河谷地一路向南,经得胜寺、九河沟,向永定河方向行进,因路途较远、天黑之前之间紧张,驴友在此段漫长的路途中不得不采用慢跑与快走切换的行进方式,利用慢跑提升赶路速度、在快走时观景、照相、饮食、休息)

风滔

房良村
(村中有M4路公交车站,但下山只有早上5:20一班车,无法方便驴友出行)

杨村路口,右转
(杨村路口为高芹路与大镇路交汇形成的三岔路口,直行向南沿高芹路经山神庙村、跃进村可至芹峪口,右转向西北一直走大镇路可出京去往镇边城、横岭、东花园,亦可在右转前行不远后再度左转向西沿马大路去九河沟、马套。
自此去往109国道一线有高芹路-芹峪口、马大路-九河沟-付家台两种选择:前者里程在15公里左右,包含少量爬升,沿途视野较好,驴友可居高眺望永定山水风貌;后者里程在22公里左右,穿行湫河、永定河谷地,全程下降无爬升,虽然受限地形视野一般,但沿途山高谷深、绝壁横生,典型的石灰岩冲蚀嶂谷地貌,亦是京西一大奇观。
杨村路口处,除M4路以外,早晨、傍晚另各有一趟M37路经停(马套村9:00、17:00发车),其中,傍晚班次能赶上18:00斋堂发车的M22路,可以作为驴友下山回城的选择之一)

深山烟云
(房良、杨村、大村,三座山村紧密集聚在短短数里以内,如此反常的人口聚居密度,除了谷底平坦宽阔的空间以外,或许也和这一带区域的独特地形有关——东北侧老峪沟、西北侧横岭沟、西南侧九河沟,以及南侧的平缓山间台地,恰巧在此交汇,令这一带地区成为了沟通昌平、永定、怀来三地的交通枢纽所在)

左转走马大路
(大村村口有岗亭,疫情管控放开后已经无人值守。
自此至大村为水泥路,路面宽阔平整,大村至九河沟为宽土路、未经硬化、路面坎坷不平)

马大路
(自此西行,宽阔平坦的湫河谷地渐趋狭窄逼仄,谷地两侧平缓柔和的山岭亦渐渐被高大宏伟的断崖替代,属于九河沟的冲蚀嶂谷地貌,显然已初露峥嵘)

三层障壁
(马大路、大镇路合围形成一三角形山地,山地最高峰名为西刁窝梁,海拔千米上下,西刁窝梁以东,贴近大镇路的狭长峻岭之上,另有一山曰“三层岩”,因山体上的三层岩壁而得名,至今尚无驴友登顶轨迹。
此时马大路北侧的山体,属三层岩余脉,崖壁亦明显分为三层,可见这一带石灰岩山地的独特风貌)

罅穴
(马大路南侧的洞口,不知是否通往一处不为人知的地下仙宫)

山狭
(本标注点东侧路口处,一宽土路向北绵延,是为登顶西刁窝梁为数不多的上山路线所在)

得胜寺
(地图标注此处为“得胜寺”,但驴友只看到一座民房与数排大棚,没看到有什么寺庙,深涧中的古寺,恐怕早已是在某一场暴风雨后的惊涛骇浪中、磨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下)

高崖隐洞
(细心驴友可以在前方绝壁左下方发现一处黑斑,不知是山洞还是石塘)

简易进京检查站
(众所周知,受种种条件限制,北京周边进京检查站的布设点位与北京界并不完全重合,在门头沟,房良-跃进这一大片区域,即是完全被划到了进京检查站以外,于是,在大村这一“京外”地区,与九河沟这一“京内”地区之间,眼前委身在一座临时彩钢房内的进京检查站,也便是应运而生。
不知是受职能外移到更接近北京界的其他进京检查站,还是受近期疫情管控放开影响,今日马大路上的简易进京检查站已经无人值守,原本设在九河沟大村路口处的铁门路障也已经打开,只要车辆可以禁受马大路的坎坷碎石路面,即可在九河沟与大村之间自由通行)

神域

左转沿九河沟下山
(此处为一三岔路口,直行向西去往马套、南石洋大峡谷、镇边城,左转向南经九河沟可至珠窝、付家台。
九河沟,一般指马套至庄户洼的漫长沟谷,与湫河谷地部分重叠,山谷回环于崇山峻岭深处,沿途山地多由质地较软、易受溶蚀石灰岩组成,成千上万年流水冲蚀之后,形成了典型的石灰岩冲蚀嶂谷地貌,与房山十渡一带很是接近)

过时的警示牌
(疫情管控放开后此处的铁门已经打开,车辆行人可正常通行)

山琴

旧马家套口
(西南侧有小路上山去旧马家套村(村落目前已经整体搬迁至西口子,即南石洋大峡谷山口处,马家套老村目前无人居住、已经整体荒废))

仙隐
(又一处神秘洞口,不知旧日是否曾有高人修行?)

半明
(沟谷西侧上方不远即为马家套老村,直线距离不过500米,但因断崖绝壁阻挡,在此处尚无法实现直线互通)

北龙台
(东侧有小路上山去山神庙村,路况良好)

千仞之下
(如此高度的绝壁,在九河沟一带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在邻近清茶山-南岭头一带,近乎是沟谷两侧的常态,此段落作为九河沟之精华,甚至足以同房山青银沟之峻美相提并论)

青沙口
(西北侧有小路上山去岭道后、清茶山、珠窝,路况一般)

居高
(九河沟之精华段落,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石腑
(这里大概率是岩石崩塌形成的一处深邃石塘,而非通达群山内里的溶洞洞口)

紫极
(此处断崖高差已达百米以上,其斑纹之恐怖,驴友仅曾在青峰岭大断崖的天生巨墙上有所目睹)

光落
(极致之峻气,极致之线条,极致之光影,极致之神性)

清茶山上山口
(西侧有小路上山去往清茶山、珠窝,路况清晰成熟,是为清茶山经典穿越路线的上山路线所在,吸引之驴友可谓不计其数。
为阻止驴友在疫情期间翻进珠窝村,上山口处设有一道铁丝网路障,不久前也曾有过村民现场值守,不过目前铁丝网已经被驴友剪出了豁口,疫情管控放开后,值守的村民也已不见踪影,从上山口停放的自驾驴友车辆来看,驴友现在从此上山去清茶山已是不再有太多麻烦)

石腾
(绝对之力量,绝对之征服,绝对之高度,绝对之凌驾)

黑三角
(九河沟东侧崖壁上的一处神秘洞穴,作为石灰岩山地,类似的地貌在九河沟周边近乎是不计其数,不过这一带山地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被适合开发为旅游景区的优质溶洞,在北京各大探洞群体中似乎也未受青睐)

岔口,继续走付马路
(东北侧另有小道上山去山神庙村,路况良好,为经典“灵八拉”路线的组成部分)

标致
(又一处洞口,位于九河沟南侧,洞口呈卵圆形,甚为标致)

金狮回首

宝螺
(九河沟西侧崖壁上的一处石塘,外观呈上宽下窄的海螺形)

广怀

狰狞

峭立
(此处断崖绝壁的地拔目测亦在百米之上)

京原铁路九河沟桥
(铁路桥上标称有“南石洋大峡谷”字样,但九河沟其实并不在南石洋大峡谷旅游景区的范围之内)

九河沟口
(九河沟在此汇入永定河,沟中的庄马路亦与付珠路交汇,三岔路口处有“南石洋大峡谷”石碑作为明显标志,驴友在此左转沿永定河谷前行约4.5公里,即可至109国道与M22路经过的付家台村)

永定河谷
(此时视野右侧傅家山与永定河之间的断崖,是本穿越路线沿途最为雄峻的岩壁所在,上下高差接近200米)

寒水汤汤
(永定河不同河段封冻状况不一,有些河段修筑水坝、水流缓慢、封冻瓷实、可以安全上人,部分河段则水流湍急、终年不冻)

永定碧波
(永定河碧波荡漾之上的平梁为傅家山,被河湾三面包围,难以登顶)

京原铁路付家台大桥

珍珠湖路口,直行
(在此永定河畔付珠路与109国道汇合,直行不远即可至珍珠湖路口公交站)

珍珠湖路口公交车站
(有M22路等公交路线经停,
疫情以来客流下降公交减班,本站如今下午14:35、15:15、16:40、18:25左右各有一趟发往苹果园地铁的M22路停靠)

71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18122920-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18122920-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