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南京> 拥抱四姑娘 我的雪山梦——四姑娘山二峰登顶日记(8)(结局)

拥抱四姑娘 我的雪山梦——四姑娘山二峰登顶日记(8)(结局)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拥抱四姑娘 我的雪山梦——四姑娘山二峰登顶日记(8)(结局)

2018-08-05 15:43:20 1129


D4,二峰大本营→冲顶二峰→二峰大本营→日隆镇三嫂客栈



2018年4月9日凌晨,由领队确定冲顶人员名单,在向导帮助下胜利冲顶后小心下撤回大本营,整理行李后骑马回日隆镇庆祝。海拔4300米-5276米-3200米。


说明:这一节详细记载了冲顶雪山的全过程,主要还是想留给自己若干年后回味。如果流水账的文字令您头大,请一滑而过。挑几张照片看看点个赞就行了。02:00,闹铃刚响便立即起床。晃了一下脑袋,感觉没有任何异样。


02:00,闹铃响的第一声便立即起床。

晃了一下脑袋,感觉没有任何异样。

半夜的时候,曾经隐隐约约听到狂风将门刮开,凛冽的寒风和噼里啪啦的撞门声搅醒了我们。

我的习惯是无论什么时间起床,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办大事。

带上头灯,雪很深,野地里一片漆黑。

天使虽然不冲顶,但担心着我,还是起床了。帮我再一次整理冲顶包,协助我穿雪套、戴冰爪。

偷偷吃了一片头疼药。

措子从隔壁过来,帮我测了一下血氧浓度,60多往70跑。

小伙子默许了我的坚持。

按照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再降六七度,估计山顶的温度在零下二十多度。保暖是必须的。

冲顶的装备(束)如下:

内层贴身一套户外保暖内衣(coolmax面料),中间层是抓绒衣、抓绒裤,外层是冲锋裤、加厚羽绒服。

怕灌风,天使强迫我以魔术头巾作围脖。

头灯、加厚手套、双杖、雪套、冰爪,加厚棉袜外面再套一层防水袜。

考虑到LOWA鞋的帮子硬一些,爬雪山时可能会对脚踝有更好的保护,便换上了,底稍硬没关系,反正戴着冰爪。

来的时候另外备了一双鞋,CRISPI中帮,一款我非常非常喜欢的登山鞋。昨天高原拔高1000米穿的就是它。

一个灌满茶水的保温杯,另一个兑了运动冲剂的保温杯。为减轻重量没带保温壶。实际上,最后一杯水都没有喝完。

一块20000mA的充电宝,Gopro的三块小锂电。天使将我的手机贴上了暖宝宝。

为防高海拔强烈的紫外线,涂了50指数防晒霜,润唇膏。

天使还在包里装了一些牛肉干、小面包、能量棒。实际上,因为高反,全天的过程中我只吃了一块士力架,其它的一样都没动,完全没食欲。

担心无意中会碰到运动手表的暂停键,毁掉3D轨迹的完整记录,将手表摘下来,放在羽绒服的口袋里。

全副武装,就像宇航员出舱似的。

多说一句,coolmax面料是一种高科技吸湿透气涤纶纤维,杜邦专利。具有强大的透气性和良好的湿气控制性,能保证冬天出汗的情况下穿着的舒适。

玩户外的都知道,内衣内裤袜子之类的,最好都买coolmax面料的,虽然略贵一点,但效果也绝对。

村长不太会穿雪套上冰爪,措子蹲在地上帮他。

小伙子真心令人感动。

02:40,两只队伍都涌到厨房。

要冲顶没体力可不行,我强迫自己吃了四小块饼,喝了点稀的。

这是另外一支队伍的向导。

03:07,大本营海拔4300米。冲顶队伍出发。

匆匆忙忙中,只记得先将手机、运动手表的轨迹记录打开,待我们出来时,另一只队伍已经没影子了。

我们的向导在前面,带着老村长、我、村长三人,措子在后面收队。

除了点点头灯的亮光,四面漆黑。

积雪很厚,积雪很硬,我们深一脚浅一脚。

大本营出来就是一个拔高,不到800米的坡路,一下子拔高了180米。

除了冰爪踩在雪地的嘎嘎声,就是我们因为氧气稀薄的急促呼吸声。

03:50,海拔4490米。村长和我走在一起在中间,老村长跟着向导在前面,措子断后。

可能是感觉与我们后面几位的速度不同步,向导和老村长停下来,与我们商量进度问题。

我对他们说,你们先走吧,我陪着村长慢慢走,我们没问题。但我们不能按照你们的速度走,因为那样会将我们拖劈掉的。

措子说,我收队,我与老山鹰他们一起在后面。

为了照顾村长,不至于给他太大的速度压力,我尽可能放慢脚步。

我也认为,放慢脚步、一步一步,对于状态不太好的我来说,应该是最好的策略。

缓慢地走着走着,村长对我说,有些喘不过起来。我说,不要硬撑。

03:55,海拔4510米;4:00,海拔4520米。

看着村长的背影,犹如耄耋老人一步一挪步履蹒跚。

村长安慰自己似的对我说,咱俩慢慢走,走到哪里算哪里。

我说,对,二峰就在前面,那个隐隐约约的尖尖就是的。

村长问,还有多少米?

我说还有大概(拔高)500多米。

村长怀疑,如果还有500米,我们就肯定能上去了!

我说,确定!总共要拔高1000米,我们已经快拔500米了。

受到鼓舞的村长说,我们要努力,因为不可能来第二次了。

我说当然!但是你不要硬撑。保持匀速,慢慢走,实在不行的时候要站下来调整呼吸。我陪着你。

村长说:我们相互陪。

我说对的,但你若不行,就原地坐在这里等待,前面下撤的百分百会经过这里,你再与他们一起下撤也就不会迷路了。

我说,我也是这样打算的。

村长一边走一边也在给自己打气: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任何人,就是为了自己。

我说:对的。我曾经说过,就是为了自己不羁的灵魂。

村长对我说:加油!我还是比较佩服你,昨天那样的症状,今天还要坚持冲顶!

聊到昨晚几乎没睡,半夜门被风刮开,寒风倒灌进棚内,都懒得从睡袋里爬起来。

远远的看见有灯光在山腰闪烁,我说,我们不急,八点半之前登顶就行,现在才四点,我们有四个多小时可以慢慢走,千万不能将自己拖劈掉,否则上得去下不来。

村长继续给自己打气:听你这么说,我坚定了信念,感觉这样肯定能登顶!

打气的同时,听到他又一边自言自语:两条腿跟灌了铅一样。

04:30,海拔4600米。

我俩停下来,站在黢黑、空旷、静谧、厚厚积雪的山谷中,望着前方越来越远的星星灯光,再仰望天空半轮皎月,寒风凛冽,凄惨的说:就剩下我们俩难兄难弟了!

回头看措子,他背了一个单反,说是想拍星轨,让我别管他,他会追上我们的。

路过一个玛尼堆,我祈祷:

山神啊,让我上去吧,我专程赶来,就是为了来朝拜您的!二姑娘,虐我,没问题,但是,妳一定要让我一睹你的风采,一定要让我站在妳的面前,亲身拥抱妳!

4:40,海拔4635米,行100分钟,1.9公里。开始爬第一个垭口。

有心无力的村长走不动了。

为了不将我也拖垮,我将村长丢给了措子,一个人稍微加快了脚步往前赶。

如果没有大雪覆盖,脚底下是碎石堆。看过没雪的时候山友们的照片,令人恐惧。

下面这张照片是没雪的碎石堆,取自山友的帖子。

有雪的碎石堆更陡、更滑,只不过天黑黑,当时什么也看不到,只感觉就是陡。

至少60度的陡坡,拦不住我要登顶的意念。

独自一人的我,在自言自语给自己鼓劲: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人生最高度。坚持!

措子担心一个人走的我,在几十米外的坡脚喊我。

这个时候虽然说话很伤元气,但我还是大声回答:我没任何问题。

措子告诉我,村长下撤了。

我提醒他说,村长一个人下去不行!你带他走,我没问题的!

措子说,待会就有下来的人了,可以跟上的。

措子并且告诉我,让我看见向导,要提醒他打电话叫马匹,下山后队员回日隆镇要用。我说,我不用马,给他们两个用吧。

措子答应带村长下撤。

虽然让措子走了,但我还是希望地说:你带他走,到安全的地方,能再来追我最好。

虽然我也认为不可能再追上来了。

我又对措子喊道,放心吧,我本身也是领队,我还下载有登顶的轨迹,走不错的。

为了让措子放心,我也答应措子:八点半,不管在什么位置,一定立即下撤。

05:00,海拔4690米,110分钟,2公里。最近的100米距离,花了20分钟!

送走了村长和措子,心理有卸负,脚步也似乎轻松了好些,加快了速度。

与我做伴的,除了星空和寒风,还有这些爬不完的超过六十度的大坡。

现在,终于攻下了碎石坡,站在了将近4700米的垭口上。

最近一公里,花了一个小时。

据措子后来说,他和村长并没有立即走,而是一直在观察我的头灯的移动情况,但是后来却发现灯光停止移动了。

实际上,当时我是在一块岩石的避风处调整Gopro内存卡,停了一下。

于是又在坡脚喊我。我回应:我没问题,不下撤!

一种要呕吐的感觉涌来。忍住了。高反。

山上的气温,至少零下20度。

为了借机给自己休息一下,我会不时地掏出手机,随手拍拍。虽然是完全黑暗的环境,只是借助头灯微弱的光线。

风越刮越大,雪地被冻得生硬,冰爪很吃力地踩在上面,发出类似船帆晃动的嘎吱嘎吱声。

再次仰望星空,洁净犹如水洗。

虽然现在感觉艰难,几乎每走十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几分钟,但我还是给自己鼓劲,坚信能够靠自己的体能和毅力登顶。

05:10,海拔4710米。每一寸拔高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

突然看见两束灯光在快速往下移动。以为谁这么快就登顶下撤了,近来一看,却是向导和老村长。

下到我的面前,他们对我说,在上面,一直在观察后队。由于没有对讲机,只能猜测我们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据老村长的分析,看见后面先是三只灯在一起移动,后来只看见一只灯在继续,少了两只。按照对老山鹰的判断,估计继续往前的灯就是老山鹰。

而老村长担心,如果他们继续往上爬,老山鹰必然会一直不懈地追赶。而他们认为老山鹰昨晚的状况是不足以支撑他上去的。

不如或者劝老山鹰提前下撤,然后他们再继续,或者莫如自己也不再上了,也好让老山鹰有放弃的理由。

这只是他们的想法。当然,这些过程也是后来下山后与老村长的聊天中知道的。

看见他们就是想让我下撤,我非常激动,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的状况只有我自己清楚,我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你们根本就不用为我多操心!

争论不休,我急了,不想动气,说,要下撤你们下撤,我反正不下撤。

我甚至说,要不我们投票也行、下到坡脚问领队措子也行,因为措子一直就是说,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只要到八点半之前准时下撤就行。

在海拔将近4800米的地方动气、大声争论、激动,真是不值得!

向导说,山永远在那里,能爬多高就爬多高。

估计这句话他在做向导工作中对无数人说过。

唱高调!这话当然没错,但这话的本意是你如果现在不行,还有将来。

而我呢,现在没有不行啊!

最后,老村长说,他下撤,如果我坚持要上,叫向导带我。

我说,你何必放弃呢?我们一起上呗!

无法理解老村长的决定。据后来了解,老村长下撤到坡脚与措子会合后,本来想再与措子再折回头上山的,但措子今天闹肚子、身体不在状况,上不了了。

而且我也发现,老村长在流鼻血。

看着往下移动的老村长,我再次几乎倾尽全力地大声呼唤:上来!上来!!上来!!!

因为我也极不愿意看到,老村长的下撤,是因为我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无厘头地、莫名其妙的、纯属多余的安在我的头上的。

为了将争吵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我开始继续我的冲顶。

看见没有任何放弃意思的我,向导便走在了我的前面。但是他边走,边气鼓鼓地责怪我。

我不理他,埋头走我自己的。

向导一直远远地走在前面,看见拉远了,就坐下来等着,等到我快接近的时候,又抬腿继续走,就是不让我追上他。

06:30,海拔4950米。不知不觉中天亮了。

蓦然回头,天边的鱼肚白被红色浸染,皑皑的山体在朝霞的映衬下,勾勒出山脊优美的轮廓。

而如此的美景,只有来到这个地方才能享受。

心情大好。

我远远地对向导喊道,其实我是最能够换位思考的,但是,我总不能莫名其妙地就被判了死刑,让我精心准备这么长的登顶活动无缘无故地流产吧。

眼前的雪峰,向导告诉我说这是大峰。

听见我说话有点上气不接下气,向导提醒我,不仅上坡难走,下坡更难走。必须要保留一半的体能下山,否则下不去的。

我说,我留三分之一的体能可以吗?他说不够。

为保证进度,我尽量坚持走至少10步以上,才停下来拼命喘几口气。

登山者搭起的玛尼堆,与走在前面的向导构成一幅画面,犹如山神“赐予我力量”!

6:40,海拔4980米,乱石堆坡底。

令人恐惧的乱石坡,虽然狰狞的面目已经基本被大雪覆盖,但其几乎垂直的坡度仍然让人胆寒。

想到还有300多米的拔高,衡量自己现在的状况,我似乎有些绝望,有急流勇退的想法。

也为了给自己减轻心理负担和为自己打气,便对向导说,今天这样,将5000米作为我的第一目标,完成了这个目标,也就实现我的今次目标。过了5000米以后,每一步都是赚的,能爬多高就爬多高。

事实上,我已经在群山之上,用“一览众山小”形容再贴切不过。

远处的雪山,就是贡嘎。我对向导说,贡嘎是我明年的目标。

而经常会有这样的深坑,如果沦陷下去,卡在被雪掩埋在下面的石头缝里,可就拔不出来喽。好在有向导的脚印,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跟上。

06:50,5000米,3公里,290分钟。最近一公里用时超过110分钟!

与5000米来张自拍。背景就是二峰和向导。

而这个角度,这是大峰的日照金山。我已经与大峰峰顶平视了。

遇到第一批登顶的完成下撤的,也是一个向导带着一位队员。羡慕他们真快。

下来的那位向导对我的向导和我说,上面垭口那段全结冰了,很危险,要相当注意。

我说,不怕,至少,我现在腿部还是有劲的,也没有累得死去活来,只是走几步就要站下来喘一喘。

托返回的那位向导带信回去,告诉在大本营我们的队友:一是我没问题,准备能走多远就算多远,不会冒险的;二是让他们不要等我们,先回日隆镇,我骑向导的马回去。

就这个口信,如果完整地带回去,将两个要点如实转达,也不至于让在大本营的天使那么地揪心!

只可惜,这位老兄回去只跟措子说了句,看见他还在爬,状态还不错,估计会上垭口冲顶的。

后来说过措子,为什么不先撤回日隆,他说,你家太太当时那个样子,肯定不可能同意先走的!

空气越来越稀薄,现在氧气含量只有平常的一半,呼吸越来越困难。

坡太陡,被迫不时地“四驱”爬行。

仰头望见被初升得的太阳染成金色的二峰峰顶,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那么地遥不可及。

回头看见的,是金色洒满了脚底下的群山。

而旁边,则是毫无遮拦的万丈深渊。如果真的掉下去,可能就不知道掉到哪个世界去了。

07:14,又遇到两位下撤的,告诉我们,垭口太危险,领队不让他们继续了,提前下撤。

是那一只队伍的,俩哥们屁股着地,一脚一脚地往下挪。

07:20,海拔5106米。半个小时拔高了100米,真不容易!

我的步履蹒跚,令向导有些无奈。

我试探地说,不行到了垭口我们也下撤。

向导这个时候突然又似乎非常通情达理,说,到时候再说吧,估计到了那个时候你又不会同意停下来的。

此时的向导是真心希望我完成目标的,但我看自己好像真的不行了。

实际上,垭口就在上面了!

回头看二峰旁边的一个子峰

07:20,海拔5115米,到达传说中的让无数登山者在此折戟、放弃冲顶、打道回府的垭口。

垭口离峰顶还有1公里多,要拔高180米。

向导对我说,在垭口,你先休息一下,然后,你自己决定,上还是下,现在我听你的。

但是你看到的,现在上去的路太滑太危险了。向导又接着提醒我说。

的确,这最后的将近200米的拔高,如果没有雪,完全可以依靠简易的铁链扶手往上移。但是现在,大半人高的栏杆已经几乎被积雪掩盖,大多数地方只露出一点点已经成趴在雪地上的一丝铁链子。

没有依靠的山脊,旁边就是万丈深渊,如果稍不留神失足,后果不堪设想。

下面这张照片是从网上找来的一张没有雪的时候的垭口登顶路径。

这下面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几乎相同的角度、相同的位置拍摄的。

我说,让我调整10分钟,再看。

向导提醒:离强制下撤还剩下一个小时,剩下的路程估计你时间紧张。

不过,你放心,我都听你的。但是现在只有你自己能够评估你自己能不能行,我评估不了。向导又非常善意地对我说。

此时的我,呼吸非常平静地分析:我就站了这么一下,呼吸什么的一切都就正常了。但只要走几步,就得停下来调整呼吸。

向导说,估计你上去还是可以的,最担心的还是你的体力不足以支撑到你返回。不过,你这个时候也别说走到哪里算哪里了,上,就上到峰顶!

我豪情万丈:好,不到峰顶就让我这只山鹰折戟!

07:25,离开垭口,开始传说中真正的最后冲顶。

照片中的这截钢管,是为了让冲顶的登山者有所攀附而修建的,离地有大半人高。但是此时,却被积雪深深地掩埋,只露出小半个头。

难怪一开始有驴友在朋友圈与我聊天的时候纳闷,说二峰的冲顶应该没那么难没那么危险的,因为有栏杆挡住了。却原来现在我所面临的是在厚厚的积雪上往上攀,能依靠的,也就只能是这么一点点或者根本就没有。要么用脚尖顶住一点,要么就趴在地上,用手紧紧拽着露出不多的钢索往上挪。

站下来虐心地大口喘气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走路的时间,踩在厚厚的积雪往上,一步一陷,举步维艰,有如炼狱。

向导看我比较慢,告诉我说,还是担心下撤,除了体力原因,还有就是怕雪崩。因为太阳出来后,有些地方雪会晒松,人一踩在上面,很容易滑坡。所以要抢在八点半前下撤。

顶峰越来越近,眼看就在前面,坡度越来越陡,难于上青天。

旁边的那座山峰尖尖,是幺妹峰。

07:50,海拔5182米。要最后的冲刺的我,似乎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干脆开始爬行。


08:10,海拔5222米、就在这块石头处,向导说,八点半了,回去吧!

当时我就愣住了,因为我答应过,无论到什么地方,只要到下撤时间点,立即无条件下撤。

……,原来被向导“调戏”了,才8点多一点。他说,还有最后五十米,放心,无论什么人到了这个地方,我们都不会劝他下撤的,否则就太可惜了!

这最后的五十米拔高,由于积雪,路窄的站脚都很困难。右边就是峭壁。

向导让我将登山杖丢一根在这里,只带一根上去,可以腾出一只手。而且要尽量往左边(山体)靠。遇到有钢索拽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手不能松。

快登顶了,向导怕我激动,跟我打预防针:你现在心态要放平,不能激动。登顶了,意志力也不能垮,垮了下撤就成问题了。

我说,我心如平镜,精神不垮。

眼看即将登顶,我似乎很轻松地跟向导聊天:人还是要靠意志,要靠逆境逼,因为人的潜力无穷。否则怎么会有人能登珠峰呢!

向导接过我的话,说:珠峰比我们简单,一天只要上升300米就扎营,不会高反,登顶要爬好几天。不像我们,一天就拔高1000米登顶,而且当天就要返回去。

离峰顶还有几米的地方,向导问我是否恐高,如果恐高,顶上就要站里面一点。

我说不恐高。但感觉口干舌燥,随手抓起一把雪塞到嘴里过了一下。

告诉向导,现在我想到的是,晚上要请所有的队员喝酒,找镇上最好的酒馆,庆祝我的登顶。

08:30,准时地,经过五个半小时的艰难攀登,我站在了海拔5267米处。

这里是四姑娘山二峰不到五平米的峰顶。背景是幺妹峰和三锋。

我的雪山梦!

我对自己说,淡定,不要激动!

是的,站在这最高之一的周围一片洁白的巅峰,群山环绕、万籁空寂,我只能用“平静的激动”来形容此时的感觉,梦想的登顶的场景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

但无论如何,这个时候所有的,一路艰辛所收获的,岂止是眼前的风景。

也许,隐隐地,还是感觉太孤单了。

遗憾天使不能陪伴,遗憾队友不在身边。

来不及坐下,我说,我要将带上来的哈达献给二姑娘。

系哈达和经幡的柱子在比较靠崖边的地方。怕我走过去危险,向导说,你别动,我帮你去吧!

山顶的一侧是一溜经幡,外面就是悬崖。

天气很好,能见度极高,三峰和么妹峰清清楚楚地就在眼前。

眼前的三峰,这个角度看,峰顶像一顶鸡冠。

而隔着鸡冠的幺妹峰,近在眼前,感觉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我身旁翩翩起舞。也根本感觉不出来她又高出我们将近1000米!

没有再喝一口水,只吃了一块士力架,也不再想吃点东西。从凌晨的那一点点饼,到现在,毫无胃口,也不饿。

几个角度,分别照了几张照片,尤其要举着队旗。

也要与带我上来的向导合个影,我告诉他,今天晚上,我要在日隆镇最好的饭店请你,我们一醉方休!

却无意中忘了Gopro的存在,连同包包一起卸下来了。

08:40,山顶风大,也惦着归程,十分钟后,我们开始下撤。

果不其然,下山的难度尤其是危险程度远高于上山。

09:50,坡太陡,用了1个小时,才下到垭口,与上去所花的时间相当!

多半的时候,我们只有坐在雪地上,靠着冰爪在地上的附着力,一步一步地往下挪。

遇到特别陡的地方,走(贴切地说,是“坐”)在前面的向导会用杖尖在雪地上捣出一点点凹坑,好让我的鞋有着力之地。

10:00,海拔5100米处,向导指着旁边的岩石说,过这个地方要走快一点,这是一个雪崩点,上面的雪被晒松了后容易滑下来。

回看一眼,如此之陡之长的大陡坡,真不知道凌晨是怎么上去的!

迅速通过易滑坡路段。

有些地方太陡,根本无立足之地,向导会用登山杖在前面做一个支撑,让我能够移下去。

而这个镜头则是一个惊险:走在前面的向导看见我在失去支撑地迅速往下滑落,连忙一个健步靠近我,将登山杖插在我的脚下,阻止了我的下滑和坠落。

向导对我苦笑,说只感到痛苦。我强装镇定,对他说:这是花絮,如果那么顺利地下山,就如人生一样,老是那么一帆风顺,没有什么精彩了。

实际上,我是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一旦跌倒,想站起来都困难。

向导告诉我,就在这个地方,去年一支登山队,一个人失足滑下去,自己头破血流,还砸伤了三个人。

10:20,海拔5040米。曙光在眼前。但我们还得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下挪动。

感觉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困难,真的不想走了。

向导没有催我,说走不动就休息一下吧!

再一次失足滑坠,就像过山车,眼镜、茶杯甩了出去。

此情此景,有些人肯定会哭出来的。

我对向导说,滑下去行吗?

向导坚决地阻止:滑肯定不行的,真要滑就不知道掉到那里去了,而且雪底下经常会有锋利的石头,碰上就了不得了。

对于这里的地形地势,以及裸露时的地表状况,他们太清楚不过了。

而让我有休息一下的理由,就是掏出手机拍照,尽可能地借机将无限的美景收到相机里。

10:30,就要降到5000米了。

此时的四姑娘山,此时的方圆几十公里雪域,可能只有我和向导两个活物。

怕向导无休止地等待耽误时间,我对向导说,下到这个坡的底下,你就可以先回大本营备马了,我自己随后走回去。因为剩下的路没有什么危险了。

话音刚落,又一个跟头,茶杯又甩了出去。

坐在雪地上,捡起茶杯,一筹莫展。现在挪动的,可能就是人们说的跬步吧。

大喊一声:吃饱了撑的!

向导对我还是不离不弃,坚持不先走,说到时候到大本营我休息他备马,来得及。

只是说担心我这样子头会发晕,骑不稳马,会从马背上栽下来。

又一个超过70度的急坡。怕我滑下去,向导在前面用登山杖在雪上捣出一些踏步,再在下面等着。

11:10,海拔4920米。一阵反胃,“哇”的一口,吐出来的,只是茶水。

胃里面是空的。可就这样抽搐似的呕吐,也足足吐了三分钟。

这是又一次摔跤后的截屏。从左上角的等高线看,这个坡几乎是垂直的。正下方的那个黑点,就是向导。

11:30,海拔4900米。我指着前面的方问,是不是坡底下就是了?快崩溃了!

坡缓了,向导看我实在是走不动了,遇到比较安全的坡路,将我的背包接过去,让我空身往下滑。

的确,滑行省了好多力气,进度也快了一些。

这段时间,断断续续至少滑行了四五百米。

一路上,除了皑皑白雪和群山,还有无数登山者搭起的玛尼堆。

12:40,就在接近大本营的这个缓坡,听见有人在喊“老山鹰”,慢慢走近,又看见一个身影,是措子!

措子来迎接我们了!

向导和我对视,果不其然,我们预想最被动的情况就是他们没有先走而是在这里板等我们!

一是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他们完全可以先下山回到稍微低海拔的日隆镇休整、等待,二是如果队员们要骑马回程,马匹是不够的,再打电话喊马来,又会耽误更多的时间。

措子说,他这是今天第二次来接我们了,第一次稍近点,这一次远到这里。

13:15,将近四个半小时,从二峰,我艰难但平安地回到了大本营。

从凌晨三点离开到回返,总共十个小时零七分钟。其中,冲顶用时五小时二十三分钟,峰顶停留十分钟,返回用时四小时三十四分钟。

而在这十多个小时里,虽然眼睛一直在享受天堂般的美景,但我的身体似乎每一秒钟都在极度地被煎熬和磨砺着。

不知道我用的时间是否多得离奇,但向导说,一般的队伍最迟也就在十一点半就回来了。

后来查了一下网络,这个时间不离奇,不算慢的。

远远看见大本营的时候,我同时看见了穿着红色羽绒服翘首盼望的天使!

旁边的另一个红点和黑点是仍然留在大本营等我的老村长和走得快的向导。

下面的这段话,是天使后来发到朋友圈的,基本描述了我们离别的十个小时期间在大本营发生的事情以及她内心的煎熬。

仔细读完,热泪盈眶。

“因老山鹰登顶前一天状态不是太好,所以登顶那天我真是很担心,通夜无眠。

“从他们三点出发,我的事基本就是看时间。因无任何通讯设备,在大本营完全不知前进队伍路上的情况,只有从陆续撤下的队员口中得知老山鹰还在前进中!

“每一小时都是煎熬。时间一点点过去,人没回来,只能说明老山鹰还在登顶的路上。

“领队说无论是否登顶成功,通常11点左右都能回到大本营。而我们队之前回来的一名队员高反严重,骑马先下撤回镇上了,当天顶登的另一团队的两名队员,一人登顶成功10点前就回来了,另一人虽失败但在10点前也回来了。

“11点,营地只剩下领队、我及另一冲顶失败的队员。对山上的情况全然不知,我们三人一直坐在营地外雪中的一个大石头上巴望着回来的路,一直期待着有人在山顶出现。坐了近四小时,大石边的雪都融化了!

“12点,我实在担心,就求领队去迎一下,我和另一陪着我的队员分析了所有情况,真如热锅上的蚂蚁。

“13点,人还没回,那真的是分秒的时间了!而且领队去迎也没声了。

“营地还有两匹马,是驮行李的,我都与领队说好等他们下山后让老山鹰先坐着走,行李回头再说。

“有幸的是这时来了个送货到营地的,带着两匹马,我让他不要走等我们。将一切最坏的结果都想好了。

“正与马夫说着,听到村长在喊人来了!我马上往垭口方向跑,先问的是几人?当看到三人一起走下时,己泪流满面。

“后来才知到,他们认为己托人带信让我们先走,所以他们就慢慢地下来了!

“真心感谢陪着我一起等待的队友!”

(摄影:措子)

正如向导说的,只有回到大本营才叫成功。

而我,现在平安回到了大本营。

14:00,向导备好了马,腾出一匹马给我骑,之前留下的送货的一匹马给天使骑,走16公里的马道,我们迅速赶回日隆镇。

我的雪山梦就此圆满落幕。

啰啰嗦嗦这么多,就借用天使在朋友圈写的这段雪山后的心得,来结束整篇日记——

跟着老山鹰走过100公里、穿越沙漠、又上了近5千米的雪山大本营后,我这个打酱油的竟然都完成了壮举。

当初的100公里开始我是当后勤的,后因队友小白突然有事陪不了老山鹰,我不放心,只好由后勤转为替补,陪他完成100公里;

库布其沙漠也是因为才进结伴不久,人不熟,老山鹰要去,也只有我能陪,因为要两个人一顶帐篷;

而这雪山呢,更是啦,这是他的一个梦想,得实现。而对雪山的恐惧让很多人却步,也让我不敢劝人跟我们一起走。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上面说恐俱决定边界,让我顿悟。

是的,上雪山前我的心还是突突的跳,怕呀,想了无数可能。其实之前的每次出行都是惧怕的,可以说没有老山鹰的坚持我是不会完成这三件事的,恐惧的心里让我我把山想像的更高,海想像的更深,路想像的更长。

这三件事完成之后我发现,其实山也没那么高,路也没那么长,只是因为恐惧限制了我。

最难的是选择,但对我来说是幸运的,因为我没得选择,老山鹰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

然后,我这打酱油的,打着打着竟变职业选手了。

我非常感谢老山鹰,没有他的坚持,鹰之队很多人估计不会扩展我们的边界也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更不会看到更多常人看不到的美丽的风景。

我不是有意要夸赞,而是我知道没有我的陪伴,老山鹰依然会完成他想完成的事。


(摄影:措子)

谢谢天使,谢谢鹰之队,谢谢一直关注的队友,谢谢朋友圈的所有的朋友!

感谢圆梦有你!

今日费用明细(团费之外的):

租冰爪:2*20元/人,骑马回日隆镇(16公里):2*350元/人,大本营石屋:2*200元/人。其它费用:请骑马、给小费、请吃饭喝酒等等若干。

户外助手记录今天冲顶累计拔高997米,最高海拔5263米;总耗时10小时,运动耗时不到3小时;累计里程7.2公里(可能很不准确,因为向导以及所有的介绍都说,二峰大本营往返登顶14公里)。

声明:本文所有照片或图片,除有署名,以及有技术数据的画面为Gopro视频截屏外,其余均为本人手机拍摄,并且未作任何后期处理,完全原片。


全篇完结,谢谢关注!

247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老山鹰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老山鹰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