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门头沟> 2022-06-04 圈门-绝石梁~龙潭~潭柘寺

2022-06-04 圈门-绝石梁~龙潭~潭柘寺

相关轨迹:圈门~绝石梁~龙潭~少师静室~潭拓寺
门头沟区属于太行山余脉,地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之处,高山连绵不断,沟谷绵长深邃,高山峻岭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万山之中蜿蜒的古山道是沟通北京与朔漠的要道。在历史上,这里地处汉族聚居区的北隅,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区的南限,两种不同的社会文明交会于此,战争成为文明相互碰撞的一大产物,境内山地广袤,绵延的山岭、曲折的沟壑、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物产资源,都是支撑战争活动的重要条件。沿河口、房良口、龙门口等一处处天险隘口,可战可守又独当一面。

明朝时,都城北京长期受到蒙古威胁,在京西山区修建了内长城,在每条山路的关键部位修建了关城,驻军把守,作为保护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时门头口村也建有一座扼守古玉河大道咽喉的关城;入清之后,长城内外一统,京城西部的关城失去了**作用,关城的城台上修建起了庙宇,逐渐演变成过街楼;玉河古道从关城下面通过,而关城的门洞又是拱券形的,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建筑称为“券门”,依谐音叫作“圈门”。以过街楼为界,这条沟谷分成了两部分,过街楼以西称为“门头沟”,意思是“圈门前头的沟谷”;从横岭到大峪村有一条东西向长达11千米的沟谷,北面是九龙山,南面是南大梁,唐末修建的玉河古道即沿着这条沟谷向西,通往门头沟区腹地的斋堂川,远行山西及内蒙古。现在的门头口村是这条沟谷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门头沟之源,也就是圈门出发;

圈门横跨在门头沟上,这条沟是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圈门过街楼上供奉着文昌帝君、关帝和药王孙思邈。京西古道自西向东穿过了过街楼的“券洞”就算进入了通往北京的大路,所以人们就把这称为门头沟之门,门头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桥下的黑河沟现已整饬一新,沟中多垒坝积水,形成了一个秀美的沟渠流域风景区。门头沟又称作黑河沟, 它发源于官厅煤矿西部山区,由南向东北流经西店、东店、宽街、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煤矿等地,在七棵树南折向东,汇入永定河,是门头沟新城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10.45公里。顺沟前行;

途径龙风坡进入三店村至东店村口,会看到一座牌楼、古树,左转是进入京西古道方向;

行至京西古道自然风景区入口处,顺着路直行;

途径至天桥浮村,因三义庙旁便是古老的过街楼,村前门洞如桥,上可行人而得名。有句古话“见桥不走桥,走桥不见桥”是对此处完美诠释!继续前行;

走过第二个公共卫生间后20米,左转开始爬山;

途中还有小雨,空气清新湿润,伴着草香和湿润的泥土气息;到达电塔平台,看巍峨群山,内心真是感叹这大好河山的美!

山下的天桥浮和蜿蜒盘旋的山路尽在眼底

爬升768米,进入防火道,此时小雨停歇,阳光明媚,空气中的湿润与温度的提升,让人觉得在蒸桑拿,大汗如雨!

蓝天白云,凉风习习,身在大山中穿梭!

顺防火道前行,远望绝石梁。

右转路段中

绝石梁山顶有座**

直行上山过梁,一路风景如画


到达梁顶,进入公路左转前行,进入绝石梁!

绝石梁是马鞍山大梁上一个突出的、几乎是一个三角形的山峰,大半月牙🌙状的近90度悬崖峭壁,峭壁下是潭柘秘境,被群山环绕。

潭柘秘境距潭柘寺约三公里,离市中心最近的山地营地,适合露营或对户外人群。是一个全新的营地,充满野趣,地形地貌丰富,有很多巨型奇石,可以直饮山泉水。

绝石梁顶景色很美;







奇石巨石在崖顶,跟潭柘秘境呈近90度直角!















绝石梁左转进入防火道,顺路直行,

远望定都阁

途径隐藏在群山中一处小型水库,幽静而神秘。

自水库下到公路,向龙潭和王坡村方向前行

进入龙潭,龙潭是潭柘寺赖以成名的重要景点,紧邻龙王庙,在潭柘寺后山,而潭柘寺号称“皇家第一寺院”,距今1700多年历史;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当时佛教还未能被民间所接受,因而发展缓慢。以后又出现了北魏和北周两次"灭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发展,后来逐渐破败;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山建寺,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潭柘寺就成为了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兴盛;五代后唐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了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灭佛"的阴影,重又繁盛了起来,当时的潭柘寺也从此由华严宗改为禅宗;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大盛,而禅宗则发展缓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潭柘寺先后出现了数位禅宗大师,大大提高了寺院的声誉,金熙宗将当时的寺名龙泉寺改为"大万寿寺",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整修潭柘寺的先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终老于寺中。明代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拨款,或由太监捐资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



顺下山路前行

进入小路

枯水期的溪水少的可怜



明初重臣姚广孝法号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选高僧,从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时,朱棣按照姚广孝的谋划,起兵"靖难",从而夺取了皇位,即为明成祖。朱棣继皇帝位后,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庆寿寺钦命住持,后又加封为太子少师,赐名"广孝",仍参与军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辞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隐居修行,每日里与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无初德始禅师探讨佛理。期间,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过他。据说当年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就是姚广孝,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的,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来姚广孝奉旨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才离开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隐居修行时的住所就是少师静室。

上山可去桑峪村定都阁,下山进入潭柘寺。

下山步道


一直以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皆因其历史悠久,第一皇家寺庙美誉!因为疫情,潭柘寺好多景点关闭,借景点照片介绍给各位驴友朋友参考!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整条线路,有大山,有文化,有故事,非常适合带娃溜腿!起点圈门,有370路、M25路公交可到达,潭柘寺有931路公交可到市里,非常方便!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江湖强哥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