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中山> 300M+户外游记【香山百峰⛰️澳門媽阁山】

300M+户外游记【香山百峰⛰️澳門媽阁山】
【妈阁山】F8G61/55
凤凰山地区·第八行列·松山列
澳门特别行政区境·风顺堂区
【山峰资料】妈阁山,古名:西望洋山,别名:妈角山。实测海拔67米,座标113°31’54.45”E,22°10’59.23”N。位置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西望洋马路。属凤凰山地区松山列。古恭常都香山百峰。2025年5月9日完成攀登。
【附属山峰】西望洋山(60米),在马阁山西北550米;

【标注来源】
1873年《香山县志续编》澳门图、下恭镇图;1927年《最新中山县全图》;1930年《前山寨五万分一之尺地图》;1948年《中山县新编乡镇图》;《岐关车路路线图》;《澳门记略》正面澳门图、侧面澳门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导游图》;《珠海澳门地图集》;《高德卫星地图》有标注。
【志書記载】
《澳门记略》载:娘妈角,一山屹然,斜插于海,磨刀犄其面,北接蛇埒,南直澳门,险要称最,上有天妃宫……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向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

【文献资料】
《恩泽镜海》载:妈阁庙与澳门的人文风景~从妈祖信俗的历史出发,联系到澳门社会的发展,以带出妈阁庙在澳门多元文化以及旅游经济中所代表的意义。该书同时探索了妈阁庙始建年代之谜,以及所经历的空间变迁,特别是当中的碑石铭刻,既是历代骚人墨客闲情雅致及文人风骨的印记,也成为了澳门珍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
《澳门记略》载:“娘妈角,一山屹然,斜插于海,磨刀犄其面,北接蛇埒,南直澳门,险要称最,上有天妃宫……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向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译今传说:一艘渔船在海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关头,这时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使风暴转向离去,大海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澳门海镜港,到岸后少女走向妈阁山,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修建了这座庙宇来供奉这位娘妈。

妈阁庙(葡萄牙语:Templo A-Má),古称海觉寺,又名妈祖阁,俗称天后宫,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妈阁庙前地,是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妈阁庙背山面海,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和正觉禅林组成,有石狮护门,飞檐凌空,饶有中国民族建筑特色。

妈阁庙的创建年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部分学者都肯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此处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一说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一说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2005年7月15日,包括妈阁庙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山间石壁刻有不少名人雅士的题词和诗句,是研究澳门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妈阁庙已经成为澳门的象征和名片,亦是澳门的旅游景点,妈阁庙中供奉的妈祖成为全澳门各个阶层民众共同瞻拜的信仰神。

每年春节和农历3月23日娘妈诞期,是妈阁庙香火最为鼎盛之时。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纷纷到此拜神祈福,庙宇内外,一片热闹,而诞期前后,庙前空地会搭盖一大棚作为临时舞台,上演神功戏。

妈阁庙有许多摩崖石刻,均为历代官宦名士的诗词题字,尤其是“洋船石”和“海觉石”,年代久远,是澳门著名的两大奇石,也是历代骚人墨客咏吟的对象。清邑令许敦元游海角石下诗:“石磴盘纡入,山阿结小亭。莲花开佛地,蓬岛宅仙灵。岩树千年碧,中洲四面青。鸿蒙原一气,天水共冥冥”。

《香山县志》载:三奇石,一洋船石。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舟遂安,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于庙前石上镌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异。一海觉石在娘妈角左壁立,数十寻,有墨书海觉二字,径逾丈案,题字者不可考,石壁下有林国垣诗,後镌云,乾隆三年仲夏,同海觉泐一虾蟆石,其形圆,其色青涧,每风雨当夕,海潮初上,则阁阁有声。同上

【妈阁庙】位于妈阁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及正觉禅林组成,各建筑规模虽然细小简朴,但却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错落有致。正殿为供奉天后的其中一个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称,它和正门建筑、牌坊以至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都在同一轴线上。建筑主要由花岗石及砖头砌筑而成,其中花岗石作主导,无论柱、梁、部分墙身以至屋顶均由此材料修筑,两边墙体均开有大面积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在石屋顶上又铺设琉璃瓦顶,并以夸张的飞檐装饰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顶造型又分两部分,朝拜区之屋顶以歇山卷棚顶形式出现,而神龛区之琉璃屋顶则为重檐庑殿式,脊上飞檐纯朴有力。

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祗开有一个门洞,门楣有“妈祖阁”三字,两侧为对联,三部分均有琉璃瓦顶等装饰,其中门楣顶部更有飞檐状屋脊,脊上装置瓷制宝珠及鳌鱼,紧跟在大门之后为一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亦由花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双石狮分置在柱头上。

除观音阁供奉观音外,正殿、弘仁殿和正觉禅林皆供奉妈祖。正殿号称“神山第一殿”,以花岗石为主导,柱、梁、部分墙体及屋顶均以石材修筑,门梁上刻有明朝重修时的记录;位于正殿右方的正觉禅林则为梁架结构、院落式布置;半山上的弘仁殿以山体石岩为后壁,屋顶墙身亦以花岗石围合,内壁有金童玉女及天将浮雕,乃一仅三平方米的石室,据考为庙内最先落成之建筑。

【观音阁】位于庙之最高处,树木繁盛,清静幽深,传说是昔日海觉寺遗址。观音阁右边的巨石上刻着“说法点头”四字,左边的巨石刻着“太乙”,这摩崖上刻有“太乙”二大字,也可看到妈阁庙与道教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旁边还有海觉石。

【正觉禅林】位于建筑群前方且与正殿同在一平台上,相对于其他神殿,不管在规模上或是在建筑形式上都较为讲究,建筑由供奉天后之正殿及侧殿组成,侧殿建筑为一般砖结构民房式,屋顶为硬山式。而正殿是一四架梁结构建筑,为一院落式布置,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侧廊为卷棚式屋顶,主建筑被二列各三枝柱分为三个开间,屋顶为琉璃瓦坡顶,两边侧墙顶部为“镬耳”山墙,有防火的意思,具浓烈的闽南特色。位于天井前之正立面,纵分为五部分,中间最高两边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墙顶则以琉璃瓦装饰,而在琉璃瓦檐下是三层象徵斗拱之泥塑花饰,此外,中间部分尚开有一半径为1米多的圆形窗洞,而琉璃瓦顶上之飞檐及瓷制宝珠装饰,亦显示出此殿之重要性。

【弘仁殿】规模最小,只有3平方米左右,它事实上是一石室:建筑以山上岩石作后墙,屋顶及墙身也以花岗石围合。殿内也供奉天后,两侧墙身内壁有天后之侍女及魔将浮雕,而天后神像则置于山石前,与正殿神龛区做法一样,在石屋顶上,也加上绿色琉璃瓦及飞檐式屋脊装饰。位于最高处的观音殿,主要由砖石构筑而成,其建筑较为简朴,为硬山式做法。

【百峰考实】
妈阁山东北面:西望洋山(主教山),上有西望洋圣堂。远眺东望洋山(松山),上有东望洋炮台、圣母雪地殿圣堂及灯塔。
妈阁山东面:山下有西湾湖及南湾湖,南湾湖中有小岛及音乐喷泉。
妈阁山东南面:山下西湾湖和西湾湖广场,广场建澳门旅游观光塔,高338米,观光层设有360度旋转餐厅。湖外为十字门水道,建有嘉乐庇总督大桥(澳氹大桥)。远眺氹仔岛大潭山、小潭山和观音山。
妈阁山南面:山下十字门水道,建有西湾大桥连通氹仔路环。越海小横琴、大横琴。
妈阁山西南面:山下十字门水道,岸西小马骝洲和大马骝洲,岸南小横琴、大横琴。
妈阁山西面:山下十字门水道(前山水道),岸西珠海市湾仔街道银坑顶、磨镰坑、雷打石壁诸山。
妈阁山西北面:山下妈阁庙,有洋船石,旁有澳门海事博物馆,西面十字门水道(前山水道),岸西珠海市湾仔街道南山、加林山,上有徐诚斋墓。
妈阁山北面:山下十字门水道(前山水道),远眺北岸筷子基和青洲山。

【攀登攻略】前往妈阁庙可乘公交10、10A、11、18、21、21A、1、1A、2、5、6、7、9、26、28B、34到达“妈阁庙前地”下车。妈阁庙的开放时间为08:00-18:00点,前往需规划好进庙区时间。

妈阁山在妈阁庙南350米,是西望洋山体西南山峰,与主教山(西望洋山体东北峰)相峙。攀登妈阁山需从妈阁庙出门左转向南,沿妈阁上街行走250米至民政总署,折北左转鲍公马路250米上坡,至圣珊泽马路折回向南,沿西望洋马路260米至西望洋斜坡路口,折北沿西望洋斜坡上山。

【西望洋斜坡】长约110米,是一条截头路,东侧停满了车辆,貌似一处兼顾停车场性质的无人管路段,该斜坡顶能到达妈阁山次峰平台。西望洋斜坡是通往妈阁山的主要通道,西南东北走向,斜坡东南方向是妈阁山主峰,东北方向通往次峰。

【妈阁山平台】海拔63米,座标113°31’57.16”E,22°11’2.62”N。之上原有两处塔材基建平台,基中一处在峰顶高处,另外一处在边旁下方。峰顶平台面积宽阔,约半个篮球场大小,有塔基4个,跨度5米上下。塔基之中有一桩墩,也许较早前是根水泥柱子,个人推测该处前身很可能是座大型信号基站或者水塔。大平台视野开阔,东南向能尽览整个东湾湖和澳门观光塔,湖外为十字门水道澳门段,嘉乐庇总督大桥、友谊大桥和桥横跨其上,隔水道能远眺氹仔岛的大小潭山。

【嘉乐庇总督大桥】1970年6月开始动工,1974年10月正式通车。大桥全长2,569.8米,宽9.2米,双线行车。大桥中段突起成三角弧形,最高处距离海平面35米。落成时,曾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令澳门半岛和氹仔有陆路通道连接。嘉乐庇总督大桥以当时在位的第121任澳门总督嘉乐庇命名,但一般被称为旧大桥、澳氹大桥或旧澳氹大桥。旧澳氹大桥乃双线往返车道,只供轻型车辆通过。初期向过桥车辆收取桥费,但后来取消。

小平台上有4座桩基,间距约2米,桩基红砖方绕,桩体水泥结构,堆顶残留螺丝钢座,推猜曾是一基站信号铁塔或其他重要塔状设施。小平台下方还有一年份久远圆形基座,目前旁边榕藤交织、植物茂盛,枯枝落叶几乎将其淹盖。从外观上看貌似炮台或大型**的旋转基座,在尚未深挖其历史之前,只能视作建筑群配套设施之一。

从次峰平台往南看,能看到妈阁山主峰,两峰相距130米,攀登主峰需要下平台沿西望洋斜坡向西南行走60米,从南侧山坳附近寻找那条相对隐蔽的小山路上山。

【登山路】澳门的山岗低矮山体较小,但几乎所有通往山顶的路段少人问津,几乎不对市民游客开放区域,缺乏维护清理。登顶妈阁山的山路比较荒野,缺乏山野经验的朋友要审慎前往,但妈阁山体区域较小仅一条主路,非夜间行走难以迷路。

山路长约100米,部份路段有较早前修建的石阶和混搭混凝土台阶痕迹,证明此路能通往山顶,给探索者带来更多信心!

【石台】在山路中段有一石台,视野相对开阔,可看到东北方向的主教山。该石台为天然岩石结构,修有一方形混凝土座墩,过去很可能是插旗或其他供立杆插标之用。石头与山路之间有一处混凝土数字标识,貌似一串12795的数字,作用无从知晓。从石台折西行走25米,海拔爬升15米能到达妈阁山顶。

【妈阁山】古名:西望洋山,别名:妈角山。官方海拔33米,实测海拔67米,座标113°31’54.45”E,22°10’59.23”N。位置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西望洋马路。属凤凰山地区松山列。古恭常都香山百峰。2025年5月9日完成攀登。

【炮台遗迹】妈阁山顶依石建有一处貌似架设枪炮的圆形座台,直径约2米,圆边矮墙上有坑轨,可能起辅助枪炮角度旋转之用。

炮台旁边建有一处房子,过去应为兵站汛防之用。如今周边长满竹子和树木,荒废已久。房所的后方分别有:平台、哨堡和山顶桩柱等建筑设施。

平台建在山顶最高处,约有50平方米大小,周边用石块沙浆混凝土筑砌了高宽半米的矮墙,能往西跨前山水道瞭望珠海市湾仔街道一带。

平台南侧建有一废弃小哨堡,设有一门洞空间大小仅容两人站内,与其他山顶哨堡大同小异,堡内设有监视枪眼,高约20厘米,分段依堡环视着西侧海岸。本人猜测为上世纪澳方设立在诸峰高地之上,用于监视防偷渡上岛作用。

哨堡稍南设有澳门山顶标识混凝土柱桩,黑白相间,高约1.5米。有别于澳门其他山顶柱桩,分设柱座两层,下座柱桩稍大,柱壁设有梯级钢环以助攀爬之用,中间设钢架铁板环台,已锈蚀残缺不能支撑站立和走动。

【线路里程】约2.5公里
【累计攀升】约88米
【难度指数】★★☆☆☆
【山野指数】★★★☆☆
【风景指数】★★★★☆
【综合评价】★★★☆☆
注:分寺庙公园休闲式步道和山野区域两部分。寺庙区域老少佳宜,推荐攀登;山野探索区域较小,路程较短,部份区域少人问津,感兴趣探索者审慎攀登。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