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 300M+户外游记【长环征程第2段】

300M+户外游记【长环征程第2段】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300M+户外游记【长环征程第2段】

2025-04-29 00:08:37 2731

【长环36公里18峰图】

【长江水库水域山脊环线】简称长环,整条完整线路共36公里、18座山峰,是一条强度极高的登山拉练线路,沿途经过:尖石坑山顶116m、狮头山307m、天葬坟328、千秋岭356m、照天烛280m、白云顶368m、马填岭317m、梅花地顶375m、风吹罗带山431m、五桂山主峰531m、检金顶335m、社公背347m、箭竹山361m、大观音328m、白云仔顶338m、屎缸坑顶234m、破锅山269m、松环山90m、八稔障280m。

【长环征程】2017年12月17日,我们300M+户外完成了攀登中山市境内所有海拔三百米以上的山峰的初始目标。踏入2018年,已完成“四十二峰”的我们启动“长环征程”,准备挑战36公里18座山峰的“长江水库水域山脊环线”。2018年10月20日开始,我们300M+户外结合成员的体能,制定了“分段完成长环”的计划。接下来对“长环征程”户外游记也会结合我们业余游历,以分段的形式向大家做介绍,体能超群的户外大神可以把整段长环连接起来挑战 。

【长环第二段】2018年10月27日,经过一周时间,我们继”长环西北线”结束后,在长环红环重叠线的北部启始“长环西南线”征程。参与活动的成员分别有:无欲则刚、海力、刘僖、卓凡、敏君、嘉敏、君豪、德文、达龙、英伟、辉灿、杨芯、雪峰、丽琼,共14人。“长环西南线”还可以分为南北两段,我们第二段走的就是长环西南线北段,计划从“百万花草园”进入,到“虎迳”右转上“夺命坡”,登千秋岭,历“照天烛”,“白云顶”,“马填岭”下逍遥谷。全程去掉头尾约5.53公里,累计爬升708米。

由于“百万花草园”实施了“禁止登山”的管制,我们只能从旁边的双合山村上山,攀登一座不属于“长环”却属于“红环”的“牛牯石”。牛牯石是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的一座海拔256米的山峰。我们在早上9点,在城桂路“风门坳”集合,从“五防004石古双合山公路至牛牯石天葬坟(终点)长度1682M铁牌外开始登山,这是一条电塔检修路,从山脚到牛牯石山顶约740米,爬升200米,全程混凝土阶梯路。

该防火林带应该属于较早期的山脊分隔带,所种的荷木年份久远比较粗壮,行走在这条山脊防火带兼电塔检修路之中不会被阳光暴晒,可惜漫长的台阶对登山者来说会有点废腿。但这是绕行的首选,我们不希望在开局上山就与别人争吵,这样会影响登山乐趣的,多绕点路可以换来一整天的轻松愉快。

【牛牯石】古名:双合山、相合山,别名:牛牯山,红环北线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最东面山峰,海拔247米,实测海拔256米,座标113°24’36.92”E,22°28’2.88”N。
《香山县志》载:双合山,《申志》作相合。在县南三十里。《广东图说》作三十五里。两峰竞势,婉合如一。中通山径,名风门坳。邑中好义者于此设茶以待行客。按黄河瑞设茶于此,见列传。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牛牯石,在中山市中部,长命水村委会境内。面积0.22平方千米,海拔247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牛牯石,在五桂山街道东北部,长命水村石榴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长江水库,南至千秋岭,西至商业大道,北至天葬坟。因山上有一块天然大石,形似牛牯,故名。海拔247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有简易路经此。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牛牯石,在镇政府北面2.1公里,长命水南面1.8公里,种有松树、荷木、相思。
《中山市五桂山长命水村志》载:牛牯石,位于长命水石榴杭村内,属五桂山山脉,大尖山山列,山体结构为花岗岩石,砂石黄壤表层,东北走向,主峰247米。民国28年(1939年),日寇侵华,日军飞机曾在此山投下4枚炸弹,炸伤了7个当地村民。

完成“牛牯石”的攀登以后,我们继续向东北面行走约700米,在“五防004防火林带”铁牌位置右转下山,前往虎迳接驳上一段下撤的线路。 当顺利到达第一段的下撤点虎迳后,我们正式进入“长环征程”第二段的历程,从海拔80米的“五防046号”防火线起点开始向南攀爬430米,拔高爬升187米到达“黄泥笼”。

【夺命坡】在虎迳山坳东南面的“五防046号防火线”上,名字来源于中山户外登山界,因坡度较陡峭达60°左右,从谷底往上攀爬会非常累,故名。由于该山脊防火线是通往“长江水库西坑尾”的线路之一,攀登此山脊的疲累渐渐得到初涉户外人员的认可,所以“夺命坡”也随着人流量的激增名扬远外。当然,夺命坡也是拍摄“长环征程”片段取景地之一,我们需要在队友们攀登时留下一段视频记录。

【黄泥笼】别名:黄泥茏。海拔266米,实测277米,座标113°25’13.81”E,22°27’47.12”N。长环西南线上千秋岭的附属山峰,属五桂山地区千秋岭列。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黄泥笼,在中山市中部,跨五桂山街道和东区街道;属于五桂山山脉。因整座山都是黄泥,客家人称山为笼,故名。东至长江水库,南至东区街道,西至双合山,北至伯公坳。东南走向。面积0.07平方千米,海拔266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黄泥笼,在中山市中部,跨五桂山街道和东区街道,石鼓村和长江三溪居委会的交界。面积0.07平方千米,海拔266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黄泥茏,在镇政府东北3公里,石鼓村双合山东面1.6公里,与东区交界,种有松树、杂树。

黄泥笼是观赏长江水库“大十字”的最佳角度,没有之一!我们向东北方向的山下远眺,能看到福获村至虎迳与长江水库之间形成一处交错,该交错位置从远方看刚好形成一个互通的“十字”形状。所以,我们称之为“长江水库大下字”。当然“大十字”也是此程的视频拍摄取景地点之一,我们在这里用无人机拍摄了一段飞机跟随人员登顶的镜头后拉视频。

【千秋岭】长环西南线逆时针方向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第5座山峰,长环西南线上的第1座山峰,海拔351.4米,实测海拔356米,座标113°25’9.93”E,22°27’31.92”N。
《香山县志》载:千秋岭,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广东图说》作三十里。其右小峰,属得能都。有石如飞仙特立,名跂人石。
《广东图说》载:千秋岭,城东南三十里。上有企人石,南为马屯山。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千秋岭,在中山市中部,五桂山街道境内; 属于五桂山山脉。相传古时该岭产有千秋(药草名称),时有群众到该山采集,故名。东至长江水库,南至照天烛,西至双合山村,北至企人石。东北至西南走向。面积0.11平方千米,海拔351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千秋岭,在中山市中部,跨东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长江三溪居委会和龙石村委会的交界。面积0.11平方千米,海拔351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千秋岭,在五桂山街道东北部,龙石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长江水库,南至照天烛,西至双合山村,北至企人石。因相传古时该岭产有千秋(药草名称),时有群众到该山采集,故名。海拔351米,山体由沙石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有简易道路经此。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千秋岭,在镇政府东北2.3公里,石鼓村双合山东南1.2公里,与东区交界,种有松树、杂树。

千秋岭与黄泥笼相距480米,是“古香山百峰之一”,也是红环西南线上“海拔300米以上第1座山峰”,实测拔高356米。我们需要沿着红环主线向南攀爬约480米,拔高爬升约100米,才能到达这里。过去,我们认为“千秋岭”和“秋千”有一定关联,但后来查阅大量书籍后发觉,古时该岭产有一种名为“千秋”的药草,故名。接下来,我们收拾整理行装前往下一座山峰“照天烛”。

照天烛与千秋岭相距880米,在千秋岭西南面230米的长环主线西面,有“五防005对门山往禁山顶至东区交界(终点)长度:1690M”防火林带铁牌。该防火林带所指的“对门山”,应该是千秋岭西北方向山下的双合山位置,因为双合山村背后的牛牯石与西面的十八洞之间通有一迳,名为风门坳,两山之间形似门户,对门山很可能就是指那处位置。而“禁山顶”很可能就是指千秋岭西北面320米处的地方,和黄泥笼一样,是千秋岭的附属山坡。最后的“东区交界”就是我们所走的长环山脊线,因大部份的长环西南山脊线是东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的分界线。

【照天烛】长环西北线逆时针方向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第6座山峰,长环西南线上的第2座山峰,海拔290.8米,实测海拔286米,座标113°24’52.36”E,22°27’12.88”N。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照天烛,在中山市中部,东区街道境内;属于五桂山山脉。因该山高耸像火烛,能高高远照,故名。东至长江水库,南至白云顶,西至城桂公路,北至千秋岭。东西走向。面积0.96平方千米,海拔290.8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照天烛,在中山市中部,跨东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长江三溪居委会和石龙交界。面积0.96平方千米,海拔290.8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照天烛,在东区街道南部,长江三溪社区境内。属东区街道,东至长江水库,南至白云顶,西至城桂公路,北至千秋岭。因山高耸像火烛,能高高远照,故名。海拔291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有简易路与城桂公路相通。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照天烛,在镇政府东北2公里,石鼓村双合山东南1.2公里,石鼓村与东区长江村交界处,主种松树。

照天烛山顶附近立有“五防068号”防火线石碑,该防火线东西走向,长约1.45公里,从山顶向西沿山脊防火线下山,能通往五桂山街道行政服务中心。但五防068号防火线东段山脊上的荷木都比较矮小,行走在上方很容易被枝叶遮档视线。

距照天烛东南300米有一处较为开阔的地方,该山坡顶上的东南方向,是长环西南线第3座山峰“白云顶”。白云顶古名鸿鹤岭,因山顶尖锐出群峰,又名鸿鹤岭尖、蠔壳尖。我们能从很多地方看到白云顶的尖锐山顶,所以我们也安排了一组“剑指山巅”的特写镜头来点聚300M+户外的团队合力。

照天烛需然海拔并不足300米,但是这里却是北承千秋岭和南接白云顶的重要纽带,我们从海拔356米的千秋岭下来后,不用太多的爬升就可以到达照天烛山顶的位置,再从照天烛山顶向东南方向拔高下降40米,就可以从海拔235米左右的地方起步,爬升100米左右,到达白云顶。

锐出群峰的白云顶山脊防火林带非常陡峭,但是有较茂密的防火林带一路遮阳,我们可以倚仗两旁的荷木登山,攀爬白云顶山顶也是视频拍摄取景地点之一,我们需要把无人机安全升空到防火林带以外,透过树木间的空隙把我们登山的进程用无人机向后远拉的角度拍摄记录下来。

距白云顶山顶50左右防火林带西侧的地方,有块石头屹立在山脊边上,我们称之为“白云椅”。坐观其上,可以一览白云顶以西的一众山脉,包括远处的大尖山、二尖山、十八洞等山峰。在天气晴朗透析率高时,还可以看得更远,包括9公里外的湖洲山、7公里外的南台山和6公里外的蠄蟝石等。

【白云顶】古名:鸿鹤岭,别名:鸿鹤尖、蠔壳尖,长环西南线逆时针方向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第3座山峰,海拔368.5米,实测海拔368米,座标113°25’8.39”E,22°26’49.68”N。
《香山县志》载:鸿鹤岭,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申志》在县东南四十六里,按当作四十二里。南接马屯,东抵得能都,北挹千秋岭。《申志》云三面临海误。《祝志》
《广州府志》载:鸿鹤岭,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在县东南四十六里,南接马屯,东抵得能都,北挹千秋岭。三面临海。同上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白云顶,在中山市中部,东区街道境内;属于五桂山山脉。因该山顶处经常飘荡着层层白云,故名。东至竹子排顶,南至马填岭,西至港口林场,北至照天烛。西北至东南走向。面积1.17平方千米,海拔365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白云顶,在中山市中部,跨东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长江三溪居委会和石鼓村的交界。面积1.17平方千米,海拔365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白云顶,在东区街 道南部,长江三溪辖区与五柱山石鼓交界处。属东街道。东区街道。东至竹子排顶,南至马填岭,西至港口林场,北至照天烛。因山顶处经常飘荡着层层白云,故名。海拨270米。山体由砂石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杂树。有简易路通山脚。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白云顶,在镇政府东2.3公里,石鼓村百叶岭东南21公里,龙鼓村与东区长江村交界处,有杂树。

白云顶山顶最高处有座年代久远的土墓,座西南向东北,到达山顶后如果对仙人墓地存敬畏之心,可绕道避免踩踏在长眠者之上。白云顶是个十字路口,南北是长环山脊线。西面是“五防006大石虾往加林山顶至白云顶(起点)长度2986M”防火林带,可通往加林山下的五桂山街道行政服务中心。东面是“东防029号防火线”可通往长江水库西坑尾。

【白马坳】在白云顶南面550米与马填岭之间的山坳,距东南面的马填岭860米。该处障青翠深,人迹罕至。距离最近的公路也有2.5公里,是长环山脊环线上的一处山坳。山坳中有一小溪,是长环主线上的一取水地点,该小溪流向“地豆岗坑”汇“梅花水”出石岐河。我们从白云顶下来后已至下午,一路上并没有任何水源,我们决定在这里进行补给。

此行的山脊起伏多、坡度大,到达白马坳已非常疲累,能在这处有水源的山坳洗把脸、泡泡茶,竭息一下很有必要。我们综合评估了一下大家的体能情况,决定继续上山,把剩如最后一座“马填岭”攀登完成后就下山。由于今天出发晚,集中上山时已9点多,途中的拍摄也耗了很多时间,短暂补给后我们继续登山。离开白马坳之前,我们还找到两年前系在树丫上的那条彩带,历经两年多风雨,如今依旧还在那里。

从白马坳攀登至马填岭共930多米,拔高需要爬升175米。虽然距离较远,但相对白云顶的坡度平缓许多。现在时间已过下午4点,就算咱们拖着疲倦的腿也登上马填岭之后才能下山。在长环主线约390米的地方,立有“五防011地豆岗西麻地至见顶防火带(终点)长度925米”的防火林带铁牌,如果沿“五防011”向西南下山,会到达地豆岗坑,该溪河通往岐澳古道梅花坑一带。

【马填岭】古名:马屯山,别名:马田岭,长环西北线逆时针方向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第4座山峰,海拔320.5米,实测海拔321米,座标113°25’38.31”E,22°26’19.22”N。
《香山县志》载:马屯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南接五桂,东界四大都,西为平迳诸山,北为鸿鹤尖岭。同上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马填岭,在中山市中部,龙石村委会境内。面积0.49平方千米,海拔320.5米。土表主要为黄壤 ,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马填岭,在五桂山街道东南部, 龙石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永宁林场, 南至民众林场, 西至地豆岗坑,北至东区。因山形似马的屁股, 故名。海拔321米。山体由混合花岗岩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城桂公路经此。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马填岭,在镇政府东南3.3公里,石鼓村马槽东南3.3公里,与南桥交界处,有灌木林。

登上马填岭已是日落的时间,冬季日短夜长,接下来下山必定天黑。出发前我们已经提醒好大家要带上头灯电筒等照明工具,对延迟下山已做了充分准备。依我们的体能进度,原定计划在完成马填岭的攀登后下山,但出发晚、拍摄多和进程慢延长了登山时间,只好做好夜爬下山的准备。

延迟的下山有延迟下山的好处,对我们大部份成员来说,在平日里少不了看见日落的时候,但在山顶上看日落却是难得一遇另一种美景!此刻,落日的余晖洒满天际,如同金黄色的绸缎,柔和地覆盖着漫山遍野。当夕阳缓缓下沉,界间上的喧嚣仿佛被更替下来,换来短暂的宁静,金黄的大地美得让人心醉。

马填岭山顶有一片较开阔的地方,没有多少植被非常适合航拍,为了留下这美好的一刻,我们赶紧掏出无人机进行拍摄,并使用OSMO+云台拍摄记录下领队无欲则刚的手动甩飞招牌动作。太阳往西山不断下降,渐渐消失在云雾层里,意味着天黑即将降临,经验告诉我们要在天色暗下来之前准备好照明工具,避免等一会手忙脚乱摸黑寻找。

我们草草完成拍摄后就让大家去做准备,但大家依然对眼前美景依依不舍,纷纷拿出手机相互拍摄,争取在太阳消失之前留下美照。几分钟后,忙碌了一天的太阳公公正式与白天告别,消失在天际远方。映射留滞在天空上的余光只足够大家在背包里找出灯具,当配戴收拾好行装后立即出发,我们需要从马填岭向东南方向下山,再翻过一小山坡,下撤到逍遥谷。

“市防013”防火线是下山的最短捷迳,长度约1.1公里,从320米的拔高下降至150米。夜间不同于白天,在阳光的普照下所有物质都能反射出其外貌和色泽,但是在缺乏普光的情况下,一切都将变得漆黑暗淡,手电头灯能照射的范围非常有限。尽管有地图路网的支撑,但缺少周边大范围的参照视角,能见度还是十分有限。

夜间行山需要讲究经验,与登夜山对比,辨向下山要比登山稍为困难一些。因为登山前往的方向只有山顶,可供选线路比较有限,但下山,特别是从山脊往下行走的视角变得宽广,在缺乏远处参照物的情况下,从上往下看好像都有路一样,特别是在户外界俗称“马填岭小桥”多岔路口一带,稍不留意就会遍离主线,所以夜间下山会比较缓慢。

经过1个小时左右,我们顺利到达逍遥谷“中山市义务植树基地”大石处,完成从牛牯石出发,历虎迳接驳点、夺命坡、黄泥笼、千秋岭、照天烛、白云顶、白马坳、马填岭至逍遥谷的“长环西南线”西段线路。总路程5.5公里(没纳入牛牯石段),累计爬升708米,累计下降633米。我们期待下一程“长环西南线”南段线路与大家再见!

9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無欲則剛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